第一百一十八章 产能不足

    第一百一十八章 产能不足 (第2/3页)

干活,其实在宋应星加入后,兵器局已经爆出了最大产能,每月的板条甲能生产出五百副。这些盔甲看着数量挺多,但是马铖手下的士兵更多,到目前为止板条甲只生产了两千多副,连一个营的士兵都装备不齐。

    这可不是兵器局不干活,经过宋应星的改进,兵器局已经达到月产盔甲两千副的产量,可是让马铖想不到的并不是产能出现问题,而是原料供应出现问题。

    马铖搞的兵工厂虽然自夸为工业化,其实规模也就相当于十九世纪手工作坊的程度,和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兵工厂一个水平,除了将动力源替换为蒸汽机外,大量的劳动还需要手工来完成。芦竹林

    但是就这个半机械半手工的兵工厂,需要的原材料也不是十七世纪的明朝能提供的。不要说别的,就是炼钢一项,每天就需要上好精煤一百多吨,这还没算上蒸汽机需要的动力煤。而南京需要的煤炭大部分来自江北凤阳一带,糟糕的运输条件,在加上纯手工的采煤工人,凤阳煤矿每天才能出产五十多吨煤炭,这可是要供应整个南直隶的数量,所以现在马铖的兵工厂根本不能全力生产。

    原料的供应不足让兵工厂不能全力生产,没办法马铖只能将兵工厂的产能降低一半,所以到现在为止马铖的士兵还没有全部装备上新式盔甲。

    没办法马铖只能千方百计的收刮盔甲武器,甚至将远在苏州府卫所仓库都收刮一边,好不容易凑够了五六千套各种型号的札甲、锁子甲、棉甲等等,这才让手下四营避免了穿棉衣上战场的囧境。

    其实按照整个南直隶的规模供应马铖一个兵工厂所需的生铁不算什么,明代因为炼铁大都使用木炭,对煤炭的需求很少,而且南京城外的溧水县就是供应整个南直隶生铁的生产基地,生产的苏铁在全国都很有名号。溧水每年生产的生铁在十万斤上下,整个南直隶生铁年产量可达到一千多万斤上下,而整个大明的生铁产量为十六万吨左右,和同时期整个欧洲的产量持平。

    这种生铁产量供应马铖自然不在话下,可是好死不死这个时期的大明玩的是市场经济,不管你是皇帝老子还是公卿大臣,想要铁料简单,拿钱来!

    这个可不是笑话,在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下令罢除各处官冶,允许私人自由采矿冶炼,按产量纳税三十分之二。这也是明后期为什么空有全世界第一的国力,却打不赢区区二十万的满洲人的主要原因。全国上下都是市场经济,你皇帝要买什么也需要拿现钱,可是明代因为糟糕的财政状况,那里有钱去买钢铁。而偏偏关外的满清因为可以劫掠关内,手中银子很多,一个有钱一个有生铁,所以大批大明生产的生铁被商人走私去了关外,然后被满清制成盔甲武器反过来攻打大明。

    马铖现在就深刻体验到这种市场经济带来的副作用,明明南京城外的溧水县就有数十万斤生铁,可是马铖偏偏不敢动用。马铖没办法只好回家找自己老子想办法,可是这种环境就是张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