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南京保卫战(二十六)

    第二百一十三章 南京保卫战(二十六) (第1/3页)

    在中国战争史里面,很多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比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李世民的洛阳之战等等。这些战例中成功一方的指挥官,会被很多后世将领奉为神明,因为赢的一方表面上是一手烂牌、胜负已定,结局却是逆风翻盘、惊为天人、大跌眼镜、眼珠子掉一地。

    可是这种以少胜多的战斗并没有什么定式,当事指挥官往往事后也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赢的。那么在古代战争中,人多到底有没有用呢?

    其实,从整个战争史的角度讲,军队人数多,还是很占优势的。以少胜多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案例少,才格外难得。

    1915年英国工程师兰彻斯特就提出过“兰彻斯特方程”,方程很复杂,直接说结论,就是兵力是战争,特别是大规模遭遇战争中,取胜的最直观条件。

    当然这个优势,未必就一定能决定战场的胜负。因为军队的战斗力,不单单依靠人数来决定,往往还会取决于兵种、阵型、偶然因素等等原因。

    拿兵种来说,在南北朝以前,马镫和马槊普及,骑兵的杀伤力就要比步兵大的多。

    在战场上,骑兵会冲击、分割步兵的队列,打乱步阵原有的指挥序列,造成步兵集团的混乱乃至整体失控。

    所以,有时少量的骑兵就能击败数量巨大的步兵。

    南北朝时期的沙苑之战,西魏宇文泰率领一万人马迎击高欢的二十万大军。双方刚一接触,宇文泰的人数劣势就暴露出来。没想到在这个时候,宇文泰的右军主将李弼率骑兵猛冲东魏军大阵,凭借速度和防御的优势切割敌阵。

    满血的骑兵遇上步兵,就像篮球中的错位单打,使对方一下陷入混乱,高欢的二十万大军就这样被轻易击垮。

    此外对统帅来说,在实战中指挥上万人的大型军队,绝对不是轻松的事。

    由于古代军阵通讯困难,没有手机和电话,不能发微博和朋友圈,所以士兵的视野范围有限,很容易造成信息不畅与群体紧张。明代名将戚继光说过:“则愚民一时迷失方向,即难认。”在军阵里面,士兵很容易变成愚民。

    在比如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淝水之战中,双方一开始隔水列阵,没有决战空间,晋军提议让前秦军稍稍后撤,老实的前秦军就真的答应了。没想到前秦军后撤途中,晋军猛地打了过来,再加上阵中有人高喊“秦兵败矣”等反动言论,搞的前秦军士兵心惶惶,前秦军队一触即溃,兵败如山倒。

    当然前秦军队八十万大军一战即溃,也跟军队士兵成分比较复杂有关系。这支军队虽然人多,不过都是拼凑而成,军队凝聚力差,战斗力可想而知。

    由此可见,以少胜多其实并不玄幻,背后是外因内因综合的结果。军队庞大,不意味着就能稳操胜券,兵力不足,也不是就判了死刑。

    现在多铎的满蒙汉联军就碰到了当年苻坚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