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廷推

    第二百六十八章 廷推 (第1/3页)

    当朱伦奎在朝会上说出准备任命祁彪佳为江南巡抚的时候,马士英可是心中一惊。他太了解皇帝这么做为的什么,无非就是派出一个心腹,去前线牵制马铖。

    明代巡抚最初出现在永乐年间,也算是朱棣的发明创造吧。实际上,那个时候的巡抚和之后的巡抚并不是一回事。

    朱元璋在占领全国后,废除明代中书省,在地方设置布政使司,最高长官为布政使,主管全省事务,地位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省长。

    本来布政使管事也算正常,但朱元璋有一个嗜好就是分权,他绝不放心把一省的所有大权都交给一个人,于是他还另外设置了两个部门,分管司法和军事。这两个部门分别是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最高长官为按察使和都指挥使。

    老朱搞这么一手,无非是为了便于控制各省事务,防止地方坐大,本意不坏,但后来的事情发展又出乎了他的意料,这是因为他的这一举动正应了中国的一句俗话:三个和尚没水喝。

    虽然这三位长官的职权并不相同,布政使管民政、财政、按察使管司法、都指挥使管军事,但大家都在省城办公,抬头不见低头见,关系处得不好,也是很麻烦的。平日里三家谁也不服谁,太平时期还好办,万一要有个洪灾旱灾之类天灾,如果没有统一调配,是很麻烦的,特别当时还经常出现农民起义这种群众性活动,没有一个总指挥来管事,没准农民军打进官衙时,这三位大人还在争论谁当老大。

    为了处理这三个和尚的问题,中央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由中央派人下去管理全省事务,这个类似中央特派员的人就叫巡抚。要说明的是,中央可不是随便派个人下来当巡抚的,在论资排辈十分严重的中国官场,能被派下来管事的都不是等闲之辈,一般来说,这些巡抚都是各部的侍郎(副部级)。

    与很多人所想的不同,在永乐时期,中央官员序列中实际上并没有巡抚这个官名,所谓的巡抚不过是个临时的官职,从这个名称就能看出来,巡抚巡抚,巡查抚民。所以中央的本意是派个人下去管事,事情办完了你就回来,继续干你的副部级。

    可是天不随人愿,中央大员下到地方,小事容易办,要是遇到民族纷争问题和农民造反这些大事,就不是一年半年能回来的了。要遇到这种事情,巡抚可就麻烦了,东跑西跑,一忙就是大半年,这里解决了那里又闹,逢年过节的,民工都能回家过年,而有些焦头烂额的巡抚却几年回不了家。

    本来只是个临时差事,却经常是一去不返,巡抚也有老婆孩子,也有夫妻分居,子女入学这些问题,长期挂在外面也实在苦了这些大人。中央也麻烦,往往是这个刚巡回来,又有汇报何处出事,地方处理不了,需要再派,周而复始,也影响中央人员调配。于是,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巡抚逐渐由临时特派员变成了固定特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