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征召筑陵(二合一章,今日更新完毕)

    第二百二十二章 征召筑陵(二合一章,今日更新完毕) (第2/3页)

 当然,爵位越往上,越是难升。

    当年重也是服了兵役的,参加过好几次战争,一直到爵位升至不更之后,才不用继续服役。

    重虽然说是修整几日,实际上这一修整,一直修整到了三月中旬。

    里中的这群人外出征战多时,早已疲累不堪,很多人身上都带有这样或那样的伤势,又岂是几日时间能够修养得过来的。

    再加上这些人离家多时,还有诸多家事需要厘清,那需要的时间就更多了。

    于是,这一拖就拖了一个多月。

    不过,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重也没有闲着,他开始忙着到处去查看陶土的情况,检查之前使用的模具是否还能继续使用,如果不能,就要重新打造过。

    再之后,他还要前往各个窑口里去查缺补漏。

    这么长一段时间没有开窑,这窑口里面都成了蛇鼠繁衍之地,已经开始漏雨长草了。

    里中儿郎们的回归,让重仿若焕发了新生,一心扑在了陶窑重新开火的事情上。

    而那些和粟一样,刚刚服完了兵役回到家里的里人们,也都沉浸在“天下一统,再无战事”的兴奋之中,终于可以安安静静地过日子了。

    他们不知道的是,在燕国灭亡,齐国投降之后不久,秦王“以王号不足以显其业”,乃称皇帝。

    史称,秦始皇帝。

    秦始皇扫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就开始下令大规模地为他修建陵墓,并由丞相李斯负责督造,少府令章邯负责监工。

    实际上,秦始皇13岁即位后不久,就已经开始在骊山修建陵墓,到扫灭六国之时,已经修建了有二十六年的时间。

    在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工程的规模和基本格局。

    整个皇陵占地面积大约五十七平方公里,并且整体划分出了三个区域,最里面是内城,然后是外城,再向外延伸就是外城以外,整体的设计都是依据着咸阳都城来设计的。

    如此浩大的一项工程,秦国人又要征战四方,哪有足够的劳动力来完成?

    也正是因为此,在这二十六的时间里,主体工程仍远远未能完成。

    但如今天下一统,再无战事,便可集中全天下之人力物力,来为自称“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的秦始皇修建皇陵了。

    向南看到这里的时候,忽然想起来了一件事——

    后人说,秦始皇是个暴君,律法严苛,犯一点小错就会遭受刑罚。

    别的不说,光是让丞相李斯督造秦皇陵时,便征召了“70余万刑徒”。

    整个秦国才多少人?光是罪犯就有70多万人,这还能不是暴君?

    实际上,骊山陵墓的服役人员,《史记》中是这么记载:“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

    “隐宫”一词,在徐广《史记集解》的解释是:“为宦者”。

    在先秦时代,宦官并不等同于太监,而是指,在宫中内廷任职的人,比如皇帝的亲近侍卫,就属于这一类。

    至于后面的“徒刑”,可不等于“刑徒”。

    “徒”在先秦时代,有士兵的意思。

    “刑”,才是指的刑徒。

    ……

    三月中旬,打完仗回来的青壮年们都已经休整完毕,该养的伤也养好了。

    趁着这空档,粟还带着众人,来到挖掘陶土的地方,好好地清理了一番。

    重也已经将制作陶胚的模具,全都修葺一新,各个窑口也都走了一遭,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如今,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陶坊里,也该出陶了。

    这一日,趁着阳光明媚,风和日丽,重让幺儿粟去将里中的劳动力都集中起来,准备开始制陶。

    重站在众人面前,正打算说一些大家要注意的事项时,忽然听到一阵“哒哒,哒哒,哒哒”的奔马声,直朝里中而来。

    众人转头往里门处一看,只见里门外的大道之上,奔来了一小队人马,那马匹之上,一个个都是身穿铠甲、腰带佩刀的士兵。

    其中一个领头的,头戴长冠,一看就是个军吏。

    这群官兵经过里门之时,连看也不看里监门吉一眼,就直接冲了过去。

    吉颤颤巍巍地站在那儿,脸色发白,连挡都不敢挡一下。

    官兵们驱使着马匹一直奔到众人跟前,才猛地一拉缰绳,马匹发出“嘶”地一声长鸣,顿时停了下来。

    领头的军吏见到这么多人集中在一起,也不害怕,施施然就下了马,扫了众人一眼。

    紧接着,他便将目光锁定在了重的身上,开口问道:“这里可是陶坊里?”

    “是。”

    重点头应了一声,接着问道,“不知将军此来,有何要事?”

    “听说陶坊里匠人制陶手艺高超,不知是真还是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