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章.烽火卷长空 58.纠结的郭兴

    最终章.烽火卷长空 58.纠结的郭兴 (第2/3页)

被无限拉长、骑兵彻底沦为步兵这个结果;要么就全军立刻掉头,迂回至扶余城南境,再发动这场攻城战。

    还有另外一个选择,就是留下步兵与辎重营、缓缓通过夹道,并在相对宽阔的葫芦底扎营据守;待轻重骑兵依仗着胯下战马之利,迅速绕至扶余城南向迂回包抄,届时步骑二军再重新汇合于扶余城西,准备攻城。

    不过选择兵分两路的话,也同样有一个无法忽视的弊端。

    骑兵深入敌境虽然危险、可好在中山督府军的人马,根本就追不上他们。所以孤军长驱敌境数百里,倒是也构不成什么危险;所以问题乃是出在按照原计划行军的步兵先锋与辎重营身上。他们虽然可以在扶余北境扎营据守,但毕竟也是由华神教的亡命徒、以及各地强征的民夫辅兵组成的九线混编队伍;如果扶余守将敢于放手一搏,抢在己方立足未稳之时,率扶余全军出城,打上一遭“反冲锋”的话……

    郭兴几乎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扶余县的守城大将,也是一位万至海那样的硬骨头;届时这一批乌合之众,还真有可能被人家一举歼灭!

    召集亲信部将商议一番之后,郭兴终于还是敲定了第三条进军方略——分兵前行。郭兴没有忘记上一次平北军分兵的惨败经历,这一次他是经过了一番战情推演之后,才发现第三个进军方略看似最险,实际上反而是最稳妥的方式。

    由于第二条全军调头的计策,迁延战机过长,所以首先已经被排除在外了;而第一条计策虽然看似稳妥,但由于葫芦口夹道过于狭窄,一旦遇敌迎头阻击的话,那么己方就会被地形死死钳制、完全无法铺开阵线,兵力与兵种的优势,也会荡然无存。

    至于说扶余城会不会出现一员类似于万至海那般的勇将,也许会,也许不会,郭兴根本就不在意。因为放眼全局考量的话,像是万至海这种智勇双全,赤胆忠心的猛将,无论放在哪个时代,也绝对是凤毛菱角的存在。况且这样的勇武之士,或许可以左右一场战局的走向;但对于整体局势的影响,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况且这样不世出的英雄豪杰,又不是地里长出来的大白菜;如果幽北三路的守将都是他那样的硬骨头,那么漠北还哪敢年复一年的大肆劫掠幽北百姓呢?

    再者说来,己方步军的战斗素质虽然极其低劣,但毕竟也是华神教培育出来的亡命徒,兵力也数倍于敌;即便无险可守,两军于野外交战,打成以二换一、甚至以三换一这种互耗比例,对于神石部族也不算亏本!毕竟整个中山督府军也才不过六万之数,而且还要留下三万以上的精兵,负责拱卫中山首府——青山城!如果那三万精兵北上驰援扶余城的话,那么己方的骑兵也就无需依照原计划行事,可以立即改道、直扑防御兵力空虚的青山城,彻底将整个中山路搅闹一个天翻地覆。

    反正迂回的是两支骑兵部队,打完了就跑,又没人追得上他们!

    至此,神石部族大军便分为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