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1章 定淮南(一)

    第881章 定淮南(一) (第1/3页)

    “陛下,刚刚长江水师派人送来奏报。”

    洛阳,紫微宫。

    新任枢密使韦昭度来到李晔面前,恭敬地站着。

    年前,借着讨灭西州回鹘的良机,李晔对朝堂可谓来了次大换血。

    当了十来年枢密使的裴荣调任门下高官官侍中一职,新的枢密使由侍中韦昭度接任。

    之所以不让刘麒、刘奎或者其他功勋卓著的武将担任这一职,也是为了避免那些武将借机安插手下、培植党羽,威胁皇权。

    不过以文驭武的事,李晔不会做,那样并不利于大唐的开疆扩土。

    除了韦昭度和裴荣两人对换职务外,李嗣周被调离了长安,担任关内道布政使,接任兵部尚书的是原安西大都护府副都护的徐世仁。

    彭王李惕接任了宗正卿一职,李易则是调回中枢担任大理寺卿,延王李戒丕被调回中枢担任门下侍郎。

    除此之外,下面的六部侍郎或者九寺长官,也有一部分调到地方任职。

    而且李晔趁机定了一条铁令,担任朝廷重臣的官员必须有地方州、道累计十年的任职经验。

    朝廷的十几名重臣可是能参与朝廷重大事务决策的,作为官员谁不想成为重臣之一?

    入仕的这些人没人不想成为重臣,大展拳脚。

    所以在这个铁令颁布后,一些有想法并且年轻的权贵便开始想办法外放了。

    按照李晔的想法,他不希望可以决定整个帝国走向决策的重臣们,对于下层的事情一点不知情。

    当然皇族并不要求十年的地方任职经验,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现在皇族都没有封地,也不允许离开长安,除了李晔下旨外出任职的。

    此次李晔虽然把朝廷搬到东都洛阳,但在长安也布置了一部分官员留守。

    以侍中裴荣为主,外加大学士兼鸿胪寺卿归仁绍、礼部尚书钟传、大理寺卿李易四位重臣留守长安。

    除此之外,各部也都留了一部分官员在长安,以便处理日常事务。

    或许有人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