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九章 奸佞复起

    第三百七十九章 奸佞复起 (第1/3页)

    热门推荐:、 、 、 、 、 、 、

    大明天子朱由检听了薛国观急吼吼送來的前方军报后,开始有几分心浮气躁,但碍于皇帝的威严,不得不强行压制下來。但丹墀之下的重臣们哪一个不是察言观色的老手,皇帝的一举一动落在他们眼中,早就明白这位天子此时内心中愤怒和惶急。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几个人都不通兵事,秉持着少说少做少出错的原则,沉默是目前最佳的应对办法。

    事实上还真是如此,不论张四知还是薛国观,乃至新进入阁的几位阁臣都沒有知兵用兵的经历,若论民事一个个皆可高谈阔论,哪怕是宏观上说一些对战争的策略见解也可以对答如流,但眼下可是具体到一战定成败的细节上,身为重臣说出去的每一句话,是要负责任的,若是成事自然皆大欢喜,可若是败事,依着这位天子的脾气秉性,必然会成为所有失败的领罪者,几十年宦海浮沉的成果就可能一夕之间付诸东流。

    重臣们的沉默让朱由检更觉愤怒,但他经过登基这十几年的经历,他也明白发脾气对这些滚刀肉一般的大臣们是沒用的。有那么一瞬间,他甚至有些怀念杨嗣昌位列中枢的日子,不论如何,杨卿每逢战事都能提出中肯的建议,而不会向目下丹墀下这些尸位素餐的大臣们,装傻充愣。想到朝中知兵的重臣并不多,其中有两个人可以为冠绝群臣,一个是杨嗣昌,另一个就是孙承宗了。

    杨嗣昌是朱由检一手提拔起來的,对他也忠心耿耿,虽然能力一直被质,多受纸上谈兵的职责,但在此番中原平乱之中,终于一扫诸多谣言,扬眉吐气。奈何中原未稳之前,还不适宜将其调回京师。而孙承宗其人,朱由检则是怀着一种矛盾的情绪去对待他的,既怀有深深的忌惮,又不得不用。当然,山海关乃京师门户,自然要比镇虏卫重要多了,也不可能舍本逐末。

    这时,薛国观突然提议:“圣上,前宣大总督卢象升去岁重伤,如今还在京中养病,不如召他來……”

    话还沒说完,皇帝一脸厌恶的将薛国观打断,摆摆手道:“败军之将,召來何用?”

    实际上,他在去岁东虏入寇之前,对此人还是多有赞赏的,一直当作后起之秀來培养。但是,对卢象升态度的转折也是在去岁东虏入寇之时,实际上杨嗣昌当时所持策略,每一处细节都是或多或少经过朱由检同意或谅解的,很多甚至是直接出自朱由检的授意。

    可惜,卢象升不但沒有深入领会朱由检的意图,反而坚持唱反调,导致所部不但沒能在一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全军覆沒,还差点身死军中,若不是李信死马当作活马医,恐怕此人早就化作一抔黄土了。

    这种只知道一味死硬对敌而又缺少弹性的大臣已经极其不为朱由检所喜,当然不会给他们继续在朝堂上继续发声的机会。但是薛国观的提醒却给了朱由检另一个灵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