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章 浍水之畔

    第五百九十章 浍水之畔 (第2/3页)

里哪里。如果沒得到……李信不敢再想下去,如今自己孤军深入,流贼大军目标目测,这几千人只怕难以阻止他们做任何事情。

    何腾蛟抵达固镇的当天下午,淅淅沥沥三天的雨终于停了,乌云散去天上居然难得的出现了已经多日不见的太阳。李信携何腾蛟往浍水岸边,查探情况,以判断目前的水位究竟能否尽快过河,与凤阳取得联系。可到了浍水边后,眼前所见却让李信的心里凉了半截,但见大水早就沒上了岸边,低洼处大片的苇草被淹沒期间,如不仔细分辨,竟有一片**的错觉。

    “骊姬北原上,闲骨已千秋。浍水日东注,恶名终不流……”跟在李信身旁的何腾蛟却诗性大发,突然吟其了诗。李信翻了翻眼皮,忍住了已经到嘴边的斥责。

    “春秋时骊姬使晋献公诛杀公族,才导致了日后的三家分晋,骊姬死后便被埋在这浍水之畔……”难道这文人又要借古抒今了?可是在心里莫数了皇帝的身边的形形**之人,也对不上号…更何况朱由检还是个勤勉的帝王,又严禁后宫干政,这种祸事借用过來,只怕是不合时宜吧…

    李信如此暗暗揣度,却见何腾蛟又道:“晋国虽强仍有每况愈下,可见最脆弱的还是国中内部,如果上下和睦,团结一心,又何至于如此?”

    原來竟是暗指朝廷内都纷纷,白白便宜了流贼。不过,何腾蛟此前仅仅是个区区县令,升任兵备道也才月余而已,竟然就搞指摘朝廷过失,若是被有心人传到朝中,只怕一个丢官去职是难免了,幸好他遇到的是自己。

    “何兵宪说的好,可以李信看來,朝廷之忧不再臣子,而是在今上…”

    李信这一句话在深受儒家理学浸染的时人尤其是何腾蛟这等读书人看來,已经是大逆不道之言。何腾蛟面露讶色,虽然他也曾隐隐觉得皇帝的作为恐有不妥,却从未如李信这般斩钉截铁过,多数时候他都认为,这是朝中有奸臣蒙蔽了皇帝。

    但滔滔浍水之畔只有李信与何腾蛟两个人,何腾蛟从见到李信之初就觉得此人不同于武人,行事与想法总有令人深思之处。由此,李信对皇帝的指摘则引起了他浓厚的好奇心,不但沒有阻止他继续说出如此悖逆之言,反而颤声问道:

    “镇虏侯何出此言?”

    李信冷笑道:“但凡君主强势朝政无非会有两种结果。君主贤明,诸臣就如驷马归辕各司其责,国事自会蒸蒸日上。若昏聩无能、刚愎自用,诸臣就如驷马脱缰,祸国乱民…所以,国若乱,责在君而不在臣…”

    李信的意思是,大臣之所以能够做出祸国殃民之事,还是因为皇帝沒有识人之明,将不合适的人呢放在了不合适的位置上。如果皇帝能够操控大臣如熟练的驭者驾驭驷马,国中又岂会出现内斗?

    何腾蛟果然理会了李信的话中之意,心中大骇之下,竟忘了这等言辞出自于一个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