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章 再招新兵

    第七百章 再招新兵 (第2/3页)

不一定好半,李信有些犯愁,陈文柄只好从旁边陪着,连镇虏侯都沒好办法,他又能想出什么好法子來,

    突然李信眼睛一亮,“有了,如何把南雷先生忘了,”

    李信屁股还沒坐热便起身要走,走到门口又记了起來,扭头对陈文柄说道:“孙部堂要求列个章程,守住南直隶这些府县须招募多少人,然后报上去,这件紧要事就交给你了,现在就列,越快越好,事不宜迟,迟则生变,”

    看着李信风风火火走了,陈文柄直咂舌,头一次看镇虏侯如此急躁,招募新兵又不是行军打仗,哪里來的迟则生变,再说招兵这等事,直接派了皂隶往十里八乡通知乡老们,强制征來不久是了,何必多此一举,不过既然镇虏侯不用这个法子,想來是有他的道理,还有这统计人数的章程,既然是镇虏侯交代下來的,便要将这件事做的漂亮至极,

    李信说迟则生变并非多余,政事堂的几位尚书都不同意招募良家子,左右都是打仗,监狱了关了那么多囚徒,将这些人征发了岂非更好,但是,李信可不想将这些作奸犯科之人招进军中,他们都是案底在身的,凶狠彪悍自不再话下,但勇则勇矣,却失之纯良,并非最好的征兵人选,

    李信真正想要招募的是十六岁至二十五岁之间的良家子,这些人就像未曾涂抹过的画布,是上佳的征兵人选,可江南百姓之家,非到过不下去日子的程度,谁会去应征入伍呢,

    所以李信想到了黄宗羲的《公报》,不如请他做个些征兵广告,不过李信兴冲冲走到了半路就又颓然的放弃了这个想法,这是在识字率只有个位数的明朝,《公报》的影响力虽然不小,但那也是在南京士大夫阶层,平民百姓谁会花钱买几张不当吃不当穿的报纸去看呢,

    最后,李信还是按照常规办法派了皂隶持官府布告往十里八乡宣讲,条件与时下绝大多数征召良家子入伍的办法都差不多,无非是仍保留民籍而不如军户等等,李信为了是征兵看起來更有吸引力,便又加了一条,只要参加了三卫军,朝廷的银钱役由三卫军代缴,

    结果,前來报名入伍的人数竟远远超出了李信的想象,设在永济门外关厢的招兵处人山人海,原本准备的两个登记造册的书办不够用,亲自负责此事的李达又紧急调來了十个,可仍旧是不够用……

    永济门外关厢聚集了人山人海的良家子弟,小商贩们也从中嗅出了商机,很快便有不少人推车挑担來到永济门外,开始沿街摆摊叫卖,

    从广济门处经过的工部尚书熊明遇在轿子里发觉外面有异,撩开了帘子,竟被这等人山人海的声势吓了一跳,以为闹了民变,急令家丁回城,但是当他从城门守军的口中得知,那些人山人海的百姓都是应征入伍的良家子时,便恨恨的骂了几句,又照常坐了轿子出城去了,

    第一天登记在册的应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