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三章 忍辱负重

    第八百一十三章 忍辱负重 (第1/3页)

    .  .Co

    这位少年人忽然豪迈道:“班定远投笔从戎,万里封侯,从来都是读书人楷模,而今天下纷乱,百姓荼毒,正是我辈投笔堪乱之际,如果只知在草庐中坐而论道,那都是些沽名钓誉的书呆子而已……”

    姚启圣的这番话说的是豪气干云,以至于说到最后激动万分,满面通红,连语句都有些不够通顺。这让李信大大感慨,民间曾广为流传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话,其实谁又知道我汉家读书人从来都是允文允武,可不仅仅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那种自以为读了几本论语就妄想治理天下的腐儒们,很显然也是矫枉过正的被严重矮化了。

    就连一旁的牛金松都拍手赞道:“这位小兄弟说的漂亮,不过就你这小胳膊细腿的模样,还得再养两年再投币从戎吧,别连咱三卫军的火枪都端不动!”

    他这倒不是危言耸听,火枪大都在十来斤上下,如果算上背负的火药弹丸以及雁翎刀等武器装备,负重至少也要在三十五斤上下。在这种负重情形之下走个几里地或许绝大多数人都没问题,但是如果做长途行军就要淘汰一大批人。所以,他首先看姚启圣的干瘦矮小身材就不认为这少年能够胜任如此程度的负重行军。

    当然,这只是其一,还有一点他不便明说,像这种半路撞上来的,来路不明之人,如果贸然收留他,谁又能保证这不是某些别有用心之人派来的奸细呢?毕竟,民间一直也有“好男不当兵”之说。总之还是小心为上的好,他还特地向李信暗递眼色,谁知李信就好像看不懂他的眼色一般,依旧我行我素。而那少年也张口反驳牛金松对他的质疑。

    “在下重伤生擒倭寇,这还不足以说明在下的能力吗?再者,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愚者用力,智者用心,如果将军能够让在下加入贵军,在下一定会让将军见到在下的价值……”

    姚启圣的话犀利无比,再往后的话还多有吹牛嫌疑,把牛金松说的一愣一愣的,他本就不已语言见长,本来还争上几句,但很快就被顶的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憋得满面通红,若不是镇虏侯在当面,他一早就命人将这狂生轰了出去。

    而李信却有些忍俊不禁,他的这些老部下,尤其向牛金松这等老资格的亲兵将领,总是在自己的耳边各种聒噪,他又不愿与之一一争辩,所以便给这些人惯成了各种事都要发言的毛病。现在有个牙尖嘴利的人正可好好治一治他们。

    不过姚启圣所言之中自吹自擂的味道也是十足,其实这也怪不得他。时下读书人说话真正实事求是的绝无仅有,说话夸张是一种风气,一者可语出惊人,二者可迅速达到效果,至于实际坐下来,能达到所言半成都算实在的了。比如那被崇祯皇帝冤杀了的袁崇焕,不也曾吹嘘过三五年平辽这等瞎话吗?最有意思的是,那位崇祯皇帝明知数年之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