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2章 可惜漏水

    第082章 可惜漏水 (第1/3页)

    颜子卿回杭州没回颜府,先去了乍浦小镇。而在同一时间,二十余名徐州颍川书院游学学子,却刚好从颜府大门出来,与颜子卿擦身而过。

    游学,是天下九宗各大书院每年都要举行的活动。游学既是一种增长见识的途经,也是一种各书院间“友好切磋”的手段。凭什么你是天下九宗,我不是?读书人又不能靠挽起袖子、甩开膀子“加油干”,于是便只能靠嘴皮子。

    靠嘴,也不是单纯的骂战,天下九宗,自然要有九宗气度。老人们不好出面,自然也就由年轻人代劳。即便偶尔年轻学子争出些火起来,也可以用“意气用事、少不更事”来解释,不伤和气和脸面。

    游学时间通常安排在三月,但今年的徐州颍川书院有点不同。上任山长郭奉孝年后因醉酒,跌落湖中溺死,遗言都没能留下一句,于是山长职位便悬空起来。有资格竞争的后继者有两人,一人名戏志才、一人名荀公达。

    两人支持者相当,书院中的大儒们分成两派,争论不休,山长职位愣是定不下来。直到五月,柳暗花明:戏志才也因病一命呜呼,山长职位终于花落荀家。山长之争对书院影响并不太大,却让这群“精挑细选”出来,出去游学的学子们欲哭无泪:三月春暖花开,七月酷暑难当!鬼才愿意七月出来。

    但游学学子们却又舍不得不出来,因为每一个游学名额都是弥足珍贵的。每年三十个名额,几千学子中的佼佼者,才有资格代表书院游学:既展现书院风采,又拓展自己人脉。所以,酷暑即便再难忍受,也是要忍的,幸亏云州离徐州不远,还有大半的路可以坐船。

    等到颍川学子们赶到云中城,刚在睢阳书院住了几天,便有“友好”的睢阳学子提出:干脆去新建的凝斋书院看看。凝斋书院在民间名声也许不大,但因颜子卿缘故,对天下各大书院来说却是如雷贯耳。正好,颍川书院队伍能拿主意的几名“扛把子”,都怀有各种心思,想见见这位“八百年一出的谪仙”,于是众人便有了杭州一行。

    到杭州,既然要拜访凝斋书院,自然要先拜访书院主人、杭州颜家的颜侯爷。在睢阳学子的“友好”提醒下,众人第一站直奔颜府。可惜不赶巧,颜子卿正在去乍浦路上,擦肩而过,于是众人直奔杭州西门,朝凝斋书院山门开去。

    时间已是八月,一年当中最热季节。西门到凝斋书院的直道上,两边全是三月种下的果树,可惜太过矮小,无法为行人遮阴挡热。十余辆马车策马奔腾,妄图从飞扬的尘土中寻找一丝凉风,不知不觉便到了凝斋书院入口,等待门口请示,方能进去。

    “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好大的口气!子国兄,你看!”一名双目狭长、面白如玉、相貌俊朗的卓世公子打着折扇,站在凝斋书院门前。其身旁是一名额头凸出、五官平常,满脸忠厚的青年,此人正是世人嘴里的“葬雪公子”,唯一不是天下七望出身的孔家“雏凤”,孔安国。而那名打扇公子,自然就是萧家公子萧如来。

    萧如来身后,还有两名白衣公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