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九六章 募兵

    第六九六章 募兵 (第2/3页)

是一贯多一点。但这点兵饷确实无法让他们养活家人,王源下令兵饷翻倍,但剑南军和陇右军士兵,每人每月的兵饷提高到两贯到三贯之间。除此之外,凡参军之家每年可领布一匹,稻米十石,同时由地方官府建立当地军属门第制度,但凡参军之家,均在门楣上挂上红匾额,由当地主官亲自授予。若士兵在军中杀敌立功,当地官府将敲锣打鼓前来慰问,发放嘉奖之物。既有面子又有实惠。如若参军士兵阵亡,剑南道府承诺替阵亡士兵之家养老送终,补贴钱粮抚养子女成人,免除参军士兵的后顾之忧。

    光是提高兵饷一倍这一项,其实便将士兵的待遇提高了不止一星半点。要知道即便在长安城中,每个月挣两贯钱也足够一家子一个月不饿肚子了,不过清贫一些,但绝不至于饿肚子。而王源此举便是将参军士兵从一种被动的服役提高到一个可以养家糊口的地位。很多人即便不参军在家种地经商做小买卖,一个月也不过两贯上下,那么参军所挣的钱其实已经高于他们在家种地帮工做小买卖的收入了。

    况且,另外附加的这些条件也是很吸引人的,生有生的保障,死有死的安排,况且参军还是出人头地的一条冒险之路,怎不叫原本不愿参军的剑南和陇右的青年男子们心动。

    配合这些政策,王源还设计了精神上的奖励,竖立参军为国光荣的思想攻势。各州县设立专门的征兵队。但凡有参军的男子入伍,皆配大红花骑高头大马,敲锣打鼓沿街欢送。当地主官亲自宴请士兵和家属,致辞勉励他们为国杀敌,不要给家乡给父母丢脸云云。总而言之,一整套从物质上到思想上的激励制度在王源的推动下轰轰烈烈的展开。王源甚至为各地州官太守们写了统一的送丁入伍的激励词,供他们在大庭广众之下宣读激励。

    宋建功和哥舒翰等人对此目瞪口呆,大帅肚子里花样繁多,搞出这么多名堂来,也不知他是怎么想出来的。而且关键是这些措施日渐成效,剑南和陇右各地的百姓们都被调动了起来,有的州府竟然出现了为参军还要托关系走后门的情形来。

    当然,他们最疑惑的便是,大帅这些措施如何能够兑现。戴红花骑白马欢送倒是没什么了不起,关键是那些物质上的措施哪一样不要花钱?以军饷翻倍而论,朝廷是不可能补足差额的,那么艰难陇右两道紧十三万的兵马,若是满额之后。每个月大帅就要往里搭进去十几二十万贯的钱去,大帅拿得出这些钱么?

    对此疑问,王源付之一笑。慢说现在王源手中乘着几百万贯,可谓财大气粗之极。这些钱足够王源撑个一年半载毫无问题的。而且,那还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