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我的不一样的答卷

    第十四回-我的不一样的答卷 (第3/3页)

    我说:“《隆中对》的棋法是这样的,先拿荆州,然后诸葛亮与关羽守荆州,刘备与庞统取成都,待天下北方有事,派一上将,则天下姓刘,是这样吧?”

    我见大家点头,便说:“第一个搅局的是庞统,他不听话,自己死了也就罢了,却逼得诸葛亮离开关羽,与刘备取益州,如果诸葛亮在荆州,试问,荆州会很快丢吗?关羽会死吗?”

    大家一时哑然,我接着说:“但最可恶的是孙权,孙权最大的问题是抵不住荆州的诱惑,攻取荆州,杀关羽,还想栽赃曹操。”

    许璋说:“不对,关羽是吕蒙和陆逊所杀。”

    王文辕接口道:“伯安兄所讲为是,确实,如果不是孙权的授意,这吕蒙和陆逊借他一百个胆子,他们也不敢杀关羽。”

    我继续说:“关键是关羽之死引发的后果是‘彝陵之战’,刘、孙两败俱伤”

    王文辕又插口道:“更重要的是打破了诸葛亮‘北拒曹操,东联孙吴’战略计划,可恶之极。”

    我又接着说:“所以,《三国志》陈寿称曹操为太祖武皇帝,称刘备为先主,而称孙权则直呼孙权,是有道理的。”

    王文辕抚掌道:“没想到《三国志》竞暗含‘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许师伯长啸一声,走到我面前说:“伯安,你必将成为千古名将。”

    我抱拳道:“师伯,你过奖了,我的志向是成为圣人!”

    许师伯愣了一下:“你要成圣人,那学兵法作甚?”

    我笑道:“为万世开太平,也是圣人之功啊!”

    自此后,我便开始跟许师伯与许璋学兵法和阵法了。

    许师伯跟我讲:“要纠正一个提法,是明将,而非名将,名将未必明,同样明将也不一定有名。”

    “什么叫明?《孙子兵法》开篇所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察者,明也,所察之五事‘道、天、地、将、法’,七索皆为察。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之知也为明。”

    我问:“明有高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