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听许师伯讲兵法

    第十五回-听许师伯讲兵法 (第2/3页)

先发,真懂用兵者一定会让对方的虚实全面暴露,然后一剑封喉”。

    我一下明白过来,并以《左传》中“曹刿论战”的典故“一鼓作气,再则衰,三则竭”来印证,得到了许师伯的认同。

    接着,许师伯分析了时局,他讲一个将军一定要明达时务。

    当时大明的主要边患来自于北方的蒙古。三十多年前,蒙古瓦剌部来犯,当今成化皇帝之父正统皇帝统率明军主力五十五万人应战,结果由于正统皇帝任用太监王振而兵溃土木堡,皇帝做了蒙古人的俘虏,至今仍是国耻。

    其次,在于谦的指挥下,发动了“北京保卫战”而击退瓦剌。后来虽然瓦剌衰落了,却又兴起了鞑靼。

    到了当今成化之初,鞑靼的几个部落南下,深入到了黄河以南的河套地区,被大明称为“套虏”。

    这“套虏”的活动范围西起甘肃、宁夏,东至山西、河北,对大明的北部边疆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这还不算,外忧既炽,内患也盛啊!成化元年,广西发生大藤峡瑶民举事,攻城略地,杀官劫库,广东、广西、江西、湖广四省都受到波及,明调动了京城及地方十多万人,费资巨万才将瑶民镇压下去。

    也就在当年,湖北、河南、陕西交界地区又爆发了声势浩大的荆襄流民暴动,参加人数达几十万,时断时续闹了二十年,直到明在这一地区设府(郧阳府)增县,改变过去禁止流民居住的政策之后,事情才逐渐平息。

    我叹道:“可惜当今没有名将!”

    许师伯说:“你还真错了,当今有一个旷世名将,他叫王越。”

    我也仿佛听说过此人,便请师伯讲一下这个王越。

    许师伯讲,在大明曾以军功封伯爵的文臣只有二人,有趣的是他们都姓王,一个是正统时的王骥,他以平麓川之功而封靖远伯;另一个便是成化时也就是当下的王越,他以袭威宁海子之功而封威宁伯。

    讲到这里,许师伯说,希望我能成为大明第三个姓王而以军功封伯爵者,当我听到此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