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 老爹祭祖走四方

    272 老爹祭祖走四方 (第1/3页)

    272老爹祭祖走四方

    儿子赵桓上位当了皇上,赵佶才长长地松了口气,将那肩上的千斤重担一下子砸在儿子稚嫩的肩膀上。

    赵桓1125年当了皇上,他是1100年出生的,按虚岁算已经26岁了,是成年人了。可是,他没经过什么风雨,也没受过什么锤练,一下子就当了乱世的皇上,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赵氏的皇室子弟,总的来说一代比一代柔弱,缺少刚骨。

    赵佶可不管这么多,将担子一交,想得最多不是国家社稷,而是自己的安危。一天如坐针毡,怕金人打进城来,想法设法逃跑,离金人远远的。

    1125年12月,太子赵桓(钦宗)即位。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初一,赵桓到龙德宫给老爹拜年。

    老子拉着儿子手说:“桓儿,过几天我想去祭祖,看一看太祖起兵的地方,也联络一下各方军队,来汴梁勤王……”

    知子莫于父,反过来也可以说,知父莫于子。赵桓一下子就明白了,他的老子要脚底板抹油——溜之乎也。可老子的理由说得冠冕堂皇,又不好反驳。转念一想,这个太上皇不在身边也好,省着干什么碍手碍脚,尾大不掉。有他五八,没他四十,干脆让他走吧。

    “父皇想什么时候走呢?” 赵桓问。

    “准备好了就走!” 赵佶脱口而出。

    “我派兵保护父皇?!”

    “不必。钢还是用在刀刃上。守好京城是第一位的。”

    赵佶想:你派的人,使着不习惯,也不听我的。用人还得用自己的人。

    过了初三,赵佶实在是等不及了,就想走。可是白天走,影响太大,等到晚上,只带几个可心的娘们,三四个太监,和一小队贴身护卫从南大门溜了。

    赵佶一行先到了应天府(商丘),觉得离东京太近,乘船来到泗州(江苏省盱眙县境内),心才放下一半,这回离金人越来越大远了,命是自己的。由于走得匆忙,船上吃的东西没有了。

    太上皇饿了,小顺子东找西找,只找到半块武大郎炊饼,呈了上去。赵佶看都没看,狼吞虎咽吃掉了,觉得比山珍海味强多了,咂了咂嘴说:“饥饿是最好的厨师啊!”

    太冷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