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 备船钱塘共三百

    491 备船钱塘共三百 (第2/3页)

此事只有汤思退能办好。

    赵构为何要用这个汤思退呢?原因有三:从线上分,汤思退算是秦桧的人,历来主张议和,可为官又特别清廉,这是其一;此时,汤思退官至尚书左仆射(即宰相),有能力办好这事,此其二;思退思退,名字起得好,前进不行,后退肯定有办法。

    汤思退被赵构秘密召见,君臣一拍即合。赵构有多次逃跑经验,面授机宜。汤思退心领神会,马上开始准备。为了不引起民众的恐慌,对外说是练兵与经商相结合。300只船队很快就准备好了,不用临时打造,现成的船有的是,只要调集在一块就行了。

    一个月高风黑的夜晚,宋高宗赵构在汤思退陪同下,来检阅船队。一行几个人,上了“龙船”。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豪华的一只船,是那个时代的“泰坦尼克号”。

    这是三层的“楼船”,豪华还在其次,最主要的是“先进”。

    汉朝后中国历代造船师开动脑筋最多的,是“风力大小无常”问题,船造大了开不动,造小了不经刮,开慢了耽误事,开快了容易翻。在这样的“纠结”中,从南北朝至南宋,中国造船业突飞猛进。

    “纠结”出的成果很多,例如南北朝最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开发明了“千里船”,尝试淘汰船橹,改用人力踏板。这种船用踏板驱动,是现代轮船的前身。

    到宋朝,“纠结”已久的中国船终于突破原有活动范围,成功远航到非洲东海岸,最著名的就是南宋时期的中国“大福船”。

    比起中国古船演变中各种细节上的改造,福船最大变化在于两字:骨架。南宋时的中国造船业,已有了“龙骨结构”理念,造一艘船首先要“定龙骨”,即以贯通首尾的龙骨支撑船体,就像人有了骨头能站得牢,船有了骨头,也就行得稳。

    有了骨头的大福船,成了当时地球上最稳的船。风帆设计上,采取四桅帆船的方式,行驶速度更快———以上诸种,都是西方人在几百年后才实现的。

    这样的船行在海上,既安全又不好惹,自然畅通无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