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1章 推波助澜

    第1161章 推波助澜 (第1/3页)

    事实上,孙权“满朝文武,不如一校事”的感叹,未免有些过于武断。

    吴国的大臣,未必没有人想过向蜀国借粮渡过难关。

    只是吴国与季汉之间的交易,从官方方面来说,是由校事府主导,而民间方面,则是由荆州世家占主导。

    偏偏在建业的朝堂上,这两者都有些尴尬。

    校事府自不必说。

    荆州出身的重臣,也不是说没有。

    比如说潘浚,又比如说诸葛瑾。

    可是就算潘浚在世时,他与诸葛瑾也都是一直领兵在外,少有回到建业。

    再加上大汉丞相诸葛亮的缘故,诸葛瑾一直很注意避嫌。

    毕竟吴国袭取荆州,可不算什么光彩的事,偏偏季汉上层,又有不少荆州人士。

    就算是汉吴联盟,但这些有家不能回的荆州派,对吴国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心态,那还真不好说。

    所以诸葛瑾以大将军、左都护的身份坐守荆州,看似风光,实则在很多时候,不得不小心行事。

    诸葛亮去世后,诸葛瑾在季汉的影响力,以及对季汉内部消息的打探,还真不如校事府方便。

    而且就算是诸葛瑾能打探到季汉的实际粮价,他也同样没有足够的把握,能从季汉寻得门路买到粮食。

    在这个事情上,注定是掌握着与季汉物资交流渠道的校事府占了上风。

    吕壹春风得意地从宫里出来,并没有回到校事府。

    而是拐了一个弯,来到驿馆旁边的一家小院里。

    小院里的人看到吕壹的模样,似是早有所料,笑道:

    “吕中书此番,可谓如意耶?”

    吕壹闻得对方此言,连忙行礼道谢:

    “壹岂是为己之如意?不过是想为陛下分忧耳。故此番前来,乃是谢过先生的及时指点。”

    马田笑而不语,但见从小火炉上提茶壶,给倒了一杯热茶,再把它推到吕壹面前,伸手道:

    “吕中书请。”

    动作潇洒,神情洒脱,再加上雾气缭绕,把马田的面容隐隐遮住,当真是说不尽的写意轻松。

    吕壹眼里有些羡慕,这等气度,委实是自己难以学到的。

    看到吕壹举杯而饮,马田这才继续开口道:

    “汉吴两国,本就是互为盟国,相约讨贼,如今吴国有缺粮之忧,身为大汉子民,吾岂会袖手旁观?”

    说到这里,他又深深地看了一眼吕壹,意味深长地说道:

    “再说了,吾等自到江东以来,一直蒙受吕中书的照顾,这一次,不过是投桃报李而已。”

    “话虽如此,”吕壹放下茶杯,声音虽低,但语气里却是有着感激,“但若无先生的提点,吾等粗人,又岂能想到这一点?”

    在这个事情上,虽说校事府占了先机。

    但也不要把满朝文武的人,都当成是傻子。

    他们现在没有注意到汉国的余粮,那是因为他们的消息没有校事府灵通。

    消息灵通一些的,也没有校事府的渠道,自然也不敢轻易妄言。

    但最迟夏收的时候,他们肯定就能反应过来。

    所以马先生及时提醒,很重要。

    至少对于校事府来说,非常重要——这给校事府比别人多了至少两三个月的时间。

    “若无先生,即便校事府能寻得粮食,恐怕也没有办法买下那么多粮食,给陛下解了当务之急。”

    汉国的粮食就算是再便宜,那也是要掏钱买的。

    校事府虽说有给陛下充实内帑之责,但吕壹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

    陛下的内帑,现在也没有多少余裕。

    用马先生的话来说,这一招就叫无中生有。

    吕壹自己不过是上下嘴皮子动几下,寻个时机,想个办法,劝说陛下答应荆州大族所求之事,就能得到大批粮食。

    在东,能解陛下之忧。

    在西,能得荆州大族之心。

    居中,则校事府也能沾光。

    这等手段,在吕壹看来,堪称鬼神莫测。

    想到这里,吕壹就更觉得,校事府里的校事们,没有一个真正的学问人,当真是一件令人遗憾之事。

    校事府明明是陛下亲自下令所设,居然被江东那些世家子所轻。

    若不然,自己能得马先生这等人物相助,又何愁朝中那些大臣攻讦?

    校事府被人所轻也就罢了,那些大臣们,还一天到晚地说校事府误国,委实可恨。

    你们不误国,怎么也没见你们给陛下解忧?

    “先生不过是凭几封书信,就能说动荆州世族,可见先生在荆州的高望。”

    吕壹试探着问道,“先生难道就没有想过,要恢复真名,以雪前耻?”

    自从自己被委派至江东以来,马田就没想过自己的身份能隐瞒下去。

    而且他也没想着能瞒一辈子。

    此时听到吕壹这么一问,原本洒脱自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