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残本的秘密(1)

    第六章 残本的秘密(1) (第2/3页)

头案的古董新秀、一手挑起《清明上河图》争论的大名人、揭穿古董黑幕的求真者。”这些都是报纸上给我封的头衔。

    “也没报纸上说的那么夸张啦。”我抓抓头,谦逊道。

    戴海燕笑盈盈地合上手里的书,又露出那种居高临下的怜悯笑容:“别误会,我对你没有任何兴趣或崇敬。我之所以答应跟你谈话,只是想借这个机会当面告诉你,你有多么愚蠢。”

    把目瞪口呆的我抛在原地,戴海燕起身离开文图。药不然凑过来问进展如何,我说咱们晚上去她宿舍详谈。药不然一伸大拇指:“哥们儿你果然深藏不露,已经有我在大学时的八成风采了。”

    我苦笑着摇摇头,不知该怎么描述自己的感受才好。这个女人,不简单,绝对不简单。

    到了晚上六点半下课,钟爱华又来了一次,重复了送花、扔花的程序一次,然后灰溜溜地离开。围观的人群散开以后,我和药不然这才悄悄走进博士楼三层,来到戴海燕的房间前。

    我敲了敲门,里面的人说进来。我和药不然一进房间,先吓了一跳。

    这个宿舍,几乎就像是一个翻版的实验室。桌子上和床边堆着一摞摞的外文资料,临墙的矮柜上摆放着几具实验仪器,玻璃烧杯里搁着牙刷和牙膏。墙上还贴着一张人体解剖图,上头的肌肉和神经清晰可见。现在告诉我说她的衣柜里藏着一具骷髅我都信。屋子里东西很多,但摆放极有条理。除了没有什么生活味道以外,可以说是完美无缺。

    戴海燕正坐在一把会旋转的沙发椅上,用柳叶刀削着苹果,苹果皮一圈圈垂下去,厚薄一样,一直不断。

    “坐吧。”她头也不抬。

    可屋子里没有别的椅子,我和药不然只好一人找了一堆书垫在屁股下。她把苹果慢慢削完,然后切成三片,递给我们每人一片,还挥了挥柳叶刀:“已经消过毒了。”我和药不然接过苹果,发现切得特别均匀,跟拿尺子量过似的。

    戴海燕把自己那份扔进嘴里吃完,这才扶了扶眼镜,开口说道:“我这里的地址,也是戴鹤轩告诉你的吧?”

    她用“也”字,自然是指钟爱华也是从戴鹤轩那里得到的消息。我觉得没什么事能瞒过她,便实话实说:“我与戴鹤轩赌斗,我赢了。”

    “赢一个江湖骗子,也没什么光彩。”戴海燕的镜片掠过一丝厌恶,“你知道我为什么讨厌他吗?”

    “他骗人。”

    “不,骗人只是恶,算不得大罪。但他宣扬的那一套东西,只能用蠢来形容。这个世界上,可怕的不是恶人,而是蠢人。我至今也无法理解,那些违背物理常识、违背人体规律的谎话,为什么那么多人相信,那么多人膜拜,甚至还有记者帮忙宣传,还有官员帮着推波助澜。居然真的有人相信存在特异功能和气功,真是一种悲哀。”

    我估计她肯定得先好好痛骂一顿戴鹤轩,于是也没吭声,只是点头附和。

    戴海燕看向我的眼神陡然变得严厉起来:“而许愿先生,你和戴鹤轩也不过是一丘之貉罢了。”

    “为什么您会这么说呢?”我惊讶地反问道。

    戴海燕说道:“你讲了一个愚蠢的故事,却惹得全国大众沸沸扬扬,把你捧上名不副实的高位。那你和戴鹤轩有什么分别?”

    “我不明白。”

    “你放心吧。我今天之所以把你叫来这里,就是想当面驳斥你那漏洞百出的所谓质疑,让你知道自己蠢在何处。”

    戴海燕把苹果核搁在一个搪瓷盘里,用柳叶刀一指。我注意到,在她身前的那一摞书,风格和其他技术资料完全不同,放在最上头的一本是中华书局印的《明史》,底下十来本的书名也都是文史类的,书脊上贴着标签,估计都是复旦图书馆的馆藏书。

    而在这摞书旁边,是几张报纸,其中最醒目的就是《首都晚报》,而且是刊登了我那篇《揭秘》的那一期,其他还有几份南方和港澳报纸,都是转载这篇文章的。

    戴海燕拿起《首都晚报》抖了抖道:“我要说的,就是你这篇荒唐的东西。我这个人有洁癖,不能容忍那些蠢或错误的东西。《清明上河图》恰好和我戴家还有点渊源,所以当我看到这些谬论时,只觉得如鲠在喉。你既然主动送上门来,我自然要一吐为快!”

    这姑娘挺有意思,看到别人说错了话,非要扯住说清楚不可。看来,她之所以选择我而不是钟爱华,不过是因为我是揭秘《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值得骂的地方更多罢了——诚如戴鹤轩所说,她性子确实有点怪。但其实这也不算怪,她只是特别较真,对真相有执着的追求,这与我五脉“去伪存真”的精神并无本质区别,理应钦佩才对。

    而且我不怕她指出我的错误。恰好相反,如果她说出我的问题,证明她确实从戴熙那里得到过什么消息,这是一件好事。

    “愿闻其详。”我简单地回答。

    戴海燕把报纸打开:“你在这里讲一个传奇故事。陆完收藏《清明上河图》,后来王姓外甥偷偷誊了一幅赝品,被王忬拿去献给严氏父子。结果严世藩的裱糊匠汤臣发现其伪,导致王忬被杀。后陆府家道中落,真本也落入严府。王忬之子王世贞撰写《金瓶梅》毒杀严世藩,在葬礼上窃走严世藩一条胳膊和一本《清明上河图》,随后严嵩倒台,另外一本《清明上河图》被抄入内府。没错吧?”

    “没错。”

    “你从来没查证过?”

    “怎么会,我还是做过点资料查证的。”我为自己辩护。

    “你查的资料,是不是《寒花庵随笔》《销夏闲记》和清人的《缺名笔记》?”

    戴海燕从那一摞文史书籍里选出三册书,扔在我的面前。我看了眼书名,暗暗称奇。这些书都是影印本,虽不算罕见,但也算是专业古籍,不是什么人都能找到的。她一个学生物的,居然比一般的历史系学生都熟稔,却是难得。

    “是,这是记录这段掌故的原始出处。”

    戴海燕忍不住拍了拍桌子:“对材料不加辨析,不做比较,照单全收,愚蠢,愚蠢,愚蠢!”双目圆睁,似乎对我感到十分气愤。这说得我有些不悦,便软中带硬地回了一句:“您不妨说说,哪里有问题?”

    戴海燕道:“好!我就一条条说给你听!先说第一点吧。你的故事里头,陆夫人的王姓外甥在陆府观画,不带纸笔,只凭记忆,前后数月,终于誊出一幅赝品,这是你的原话吧?”我点点头。戴海燕道:“这一开始,就大错特错!你以为古人誊画,真是靠记忆吗?”

    “难道不是吗?”我反问。

    “当然不是!”戴海燕眼睛一瞪,“抄画和抄书是两码事。抄书是记录符号,只要内容对了,笔迹形式并不重要;但抄画却完全不一样,运笔形式就是内容本身,这是一种技巧性的工作,哪怕对照着画,都很难做到一模一样,别说硬背了。像《清明上河图》这种细节无比庞杂的画,更不可能靠死记硬背去复制。”

    “也许人家是天才。”

    “也许,但我相信另外一种解释,你是个笨蛋。”戴海燕毫不客气地继续说道,“你小时玩过蜡烛吧?蜡烛的烛油滴到纸上,会让纸张变得透明。古人誊画,也是同样原理,他们会先是在宣纸上涂黄蜡,用灌满热水的铁斗压在其上,反复碾压,让蜡彻底融入纸面,让纸变得透明。然后临摹的人会把透明纸铺在原画之上,用细笔在透明纸上描出线条,再拿开对着原画临摹——看到没有?临摹一幅画都如此费劲,你故事里那个王姓外甥想靠记忆就复制,根本就是个神话。你的整个理论,从一开始就站不住脚!”

    我听到这里,额头上微微开始出汗。戴海燕的脾气很急,但她说的话条理却很清楚,我无法反驳。

    戴海燕见我不说话了,没见同情,反而眼神更为凌厉。她从书堆里又翻出一本王世贞自己的《弇州山人四部稿》:“你还说,王世贞毒杀严世藩,是因为自己父亲王忬被严嵩所杀。你自己好好看看王世贞自己是怎么说的吧。”

    我翻开一看,里面夹着一个书签,那一页用铅笔划出来一段话。这是隆庆元年,王世贞向同榜进士、内阁大学士李春芳进言其父被杀原因时说的。王世贞说了三点理由:一是因为杨继盛;二是因为沈练;三是因为徐阶。前两者都是被严嵩迫害而死的忠臣,后一位是推翻了严嵩的名相。

    “请问,王世贞列举的这三个父亲被严嵩所杀的理由里,到底哪条和《清明上河图》有关系?”戴海燕问。

    “呃……也许是他自己不愿意说。”我仍旧试图辩解。

    戴海燕大笑:“好,你还不死心?”她又扔出几本《明史》,仍旧是里面夹着书签,用铅笔划了线。我一一翻开看,一看是严氏父子的传记,越看我额头的汗越多。

    戴海燕犹嫌不过瘾,她继续问道:“王忬之死,在嘉靖三十九年十月初一,王世贞扶棺返回老家江苏太仓,是在十一月二十七日,从此一直隐居,到隆庆二年才出来仕官。而严嵩在嘉靖四十一年倒台,严世藩被发配到雷州,中途逃回江西老家分宜,直到四十四年被杀。我请问你,在江苏的王世贞,哪来的机会在北京朝堂与在江西的严世藩相见?”

    我哑口无言。

    “至于什么白衣书生在葬礼上窃走一条胳膊和《清明上河图》的桥段,我都懒得说了。人的臂骨是很结实的,在众目睽睽之下,王世贞居然能迅速锯断尸体从容离去,你当他是什么东西?非洲鬣狗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