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第十二章 廷议

    第四卷 第十二章 廷议 (第1/3页)

    廷议即廷臣会议,是大明朝廷独有的议事制度,按明制,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诏令廷臣会议,以共相计议。

    这正规的廷议自然不是在早朝的时候胡乱插一波,让满朝文武全部参与商议,参加早朝的官员可是成百上千,要你一句我一句,争论不休,那其不没完了。

    真正的廷议那是有资格限定的,按明制,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能参与,至于其他人,最多也就能在五寺和都察院佥都御史和国子监祭酒等官员中公推二三人参与。

    也就是说,能参加廷议的基本都是六部侍郎以上的朝廷重臣,一般的时候,大致都是二三十人左右。

    这就是张邦奇和徐延德等人着急的原因,因为这个时候,三品以上的朝廷重臣里面,有一大半都是严嵩的党羽,而阳明一脉,总共也就张邦奇、邹守益、聂豹三人能参与而已,就算再加上杨聪的老丈人张岳,那也只有四个,跟严嵩一党根本就没得比。

    这明知必败,那还有什么好议的呢?

    原本,严嵩以为,他这一招釜底抽薪,夺了南京户部尚书之位,抢了盐引的收益,断了阳明一脉的“财路”,再怎么滴,阳明一脉也会反抗一下,就算杨聪不出手,其他阳明一脉的官员也应该联合起来,上奏一波,争取一下。

    没想到,那天早朝过后,阳明一脉压根就一点动静都没有,不但杨聪没有出手,其他人也没有任何反应,就好像没这事一般。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他们还有什么奇招,能在廷议上翻盘不成?

    双方在诡异的平静中等候了几日,这廷议终于开始了。

    这次廷议举办的地方并不是太子居住的慈庆宫,也不是太子处理政务的文华殿,而是嘉靖居住的乾清宫。

    这意思很明显,南京户部尚书的撤换,嘉靖是要监督的。

    不过,嘉靖并没有出面,他只是选了个偏殿,用屏风和珠帘隔成了两半,他坐在后面听着,而太子朱载壡,或者说宫里的大太监黄锦则在前面主持。

    廷议开始,大太监黄锦替太子朱载壡开场道:“前几日内阁首辅夏言夏大人提出,南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