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殿堂(第四更)

    第七十一章 殿堂(第四更) (第2/3页)

件特别复杂的事情,主投、跟投甚至拍摄的时候都能继续进场追投,相关数据的不完善导致投哪个电影都是赌博,很多资方就会选择那些看上去卖相还行的电影。像《哪吒》这样的,一做就是五年,其实是太符合商业流水化生产的,我是因为不缺钱,所以可以追投…”

    ……

    为什么前几年那么多流量电影?

    这个要从电影的可控性说起!

    在看电影的人眼里,好电影的标准是好故事+好演技+好制作。

    但在市场上,大部分时候,好故事+好演技+好制作,都不如好宣传。

    好莱坞也一样。

    所以宣发费用一般都要用掉制作费用的百分之五十,有时甚至会和制作费用持平。

    大部分人其实审美都是跟踪性的,只要做出一部标准的片子,然后让更多人知道,就会有更多收入。

    宣传,最有力的一个要素,叫做大明星。

    观众更想看一个自己熟悉的明星的作品,所以明星一直是电影宣传里的一个主力要素。

    这是打从电影商业化开始就有的一个认知。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这一切。

    自媒体的传播渠道,制造了一批拥有大量粉丝却无作品和实力的流量明星。

    资本意识到,流量明星实际上自带很强的宣传力,可以霸占大众的视野,制造一种某东西很火的错觉,于是就出现了之前中国电影对流量的盲信。

    但是流量只负责保持宣传热度,真正让人走进电影院的一个重要宣传点,是IP。

    IP除了原作粉的人气基础,最主要的优点在有眼缘——一个已经被人证明是好的东西,大家会更放心的去看。

    只是很可惜,从《大圣归来》开始,网民的评价占据电影票房的比重变得越来越强,一个电影好还是不好,口碑效应越来越快,几乎上午上映,下午就能见分晓。

    这就导致很多滞后的投资撞上了钉子。

    《上海堡垒》,就是在试图重复上个时代的必赚钱商法的情况下,因为制作上的滞后而撞死的典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