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自毁长城遭罢相】(2)

    【第20章·自毁长城遭罢相】(2) (第1/3页)

    殿内并无他人,萧江沅便毫不客气地坐了过去。

    李隆基敛了戏谑的语气,正色道:“姚公做宰相已经三年了。这三年他立功无数,威望甚高,此次能有赵诲,若再继续下去,来日恐怕还会有张诲、李诲,等到那时,姚公羽翼已丰,朋党已成,我再想削弱相权,就不如眼下好办了。这权力啊,放出去容易,想收回来,就难了。再则,姚公善应变,我初登大宝、乱象丛生之时,他为宰相最合适不过,可如今大唐已趋于稳定,更需要宰相坚守制度,不朝令夕改,推动稳定之治,姚公过于随机应变,便不合适了。还有……”

    这第三点,萧江沅已经猜出来了:“还有,姚相公虽非无德,却甚权诈,也偶有小人行径,再加上教子无方,驭下不严,已经不能做百官之表率了,作为道德表率的卢公又已去世,与其再挑出一位品德高尚却能力较差之人,做新的‘伴食宰相’,不如干脆择选出一位德才兼备的新宰相——可是,大家心中有新宰相的人选了么?”

    李隆基虽摇头,却并不着急:“这个好办。到时候看看姚公都推荐了何人,再议不迟。”

    先前卢怀慎因病请辞相位之时,曾上表推荐过下任宰相,此乃惯例。来日姚崇罢相,也会有所推荐。在李隆基看来,姚崇虽不再合适,但他推荐的人选必不会错。他大唐子民,在推荐别人的时候,往往一心为公不遗余力,比自荐还要真心实意,故而李隆基并无其他担心。

    开元四年十一月,李隆基大赦长安罪犯,只要不是十恶不赦之人,都可以一律免罪,放还归家。就在所有人——包括姚崇在内——都以为李隆基已向姚崇妥协,即将放了赵诲的时候,李隆基在敕书上添了一句:中书主书赵诲不在此列。

    虽本着此番大赦的宽恕之心,李隆基免了赵诲的死罪,却仍是将其杖责一百,流放岭南——基本上与死无异了。

    姚崇七窍玲珑,如何会不明白李隆基的意思?得知这一切之后,他并不意外,似早有所料一般,坦然潇洒地笑了笑,转头便写起了辞表。

    他确实赌了一把。若天子应承了他的请求,他会更加感激,也会从此收敛,以防晚节不保;倘若天子没有应承,一心维护皇权统治,他也无妨,天子本就该如此,不是么?

    眼下,他们君臣停留在如胶似漆的时候,没有形同陌路,也不曾两看相厌,真真最好不过了。

    开元四年闰十二月,在姚崇几番请辞之后,李隆基正式同意了姚崇的请求,将姚崇擢升为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源乾曜则罢为京兆尹。

    到目前为止,姚崇已经做了三年又三个月的宰相。在这段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的时日里,他拨乱反正,让大唐尽快从乱象中回归正途;他整顿吏治,让国家迅速地正常运转起来。面对不断变化的朝局,他以机变应天下务;面对层出不迭的天灾,他以人力终胜天。十事要说,流传千古,开元盛世,奠基于此。所谓救时宰相,毫不夸张。

    至此,两位宰相全部更换,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