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国家的兴盛在于人才

    第二百五十七章 国家的兴盛在于人才 (第2/3页)

西,南下河南,河曲也就无贼可剿了。

    程青竹经过几个月的发展和训练,麾下兵马也由原来的三千发展到了一万两千人,再加上陵川的一万多人,此次程青竹一共带来了两万五千人马,新辽军的实力得到更大提升。

    由于陵川土地改革后,又大量种植粗粮,陵川产粮颇丰,养活了许多人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陵川官营的农场、酒厂、水泥厂等,效益巨大。

    在给新辽军带来巨额财政支持的同时,雷洛等人的科研项目也日益成熟,研发出大批的新式燧发枪列装部队。这次南下,雷洛还运载了三万支燧发枪、两千支火箭溜、数万颗手雷和地雷,还生产出了数十门新式火炮。

    这些先进武器装备军队后,新辽军的实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和发展,真正是鸟枪换炮了。

    雷洛的科研团队也壮大了不少,从原来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三百多人,实力大涨。

    得知这些情况后,墨离相当高兴。未来的战争,最缺乏的就是人才,各式人才,最不缺的反倒是兵员。因为这个时代,只要你有足够的粮食,就能招募到足够多的兵员,为了一口吃的,有的是大把的人给你卖命。

    但是人才就不一样了,这个时代整体教育水平落后,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没有机会接受什么教育,更多的人只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的从土里刨食。

    而接受过教育的,又大多都是死读书的书呆子居多,明朝的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秀才书生往往只知道如何作一手漂亮的八股文,对于科技方面的知识就是一个白痴,问题是八股文作得再好,他也不能当饭吃啊。

    收复长沙后,墨离立即命人贴出招贤榜,大量招募人才前来效力。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是长沙岳麓书院的招牌楹联,就悬挂在大门。当然这个是后人撰写的楹联,这时还没有出现在岳麓书院。但是从千百年来的历史却也可以看出,楚地的确是人才辈出,地灵人杰,这幅楹联所写倒也不算狂妄。

    这点墨离还是有所耳闻的,所以在收复长沙之后不久,他曾经亲自率众幕僚登上岳麓山,打算上山下乡现场办公招募人才。

    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地,曾建有万寿宫、崇真观等。

    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麓山寺创立,至今仍保存完好。

    而后,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在岳麓山建起学舍,这就是早期的僧人办学。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D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D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

    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间,岳麓书院进入了北宋的鼎盛时期。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山长周式,对周式兴学颇为嘉许,亲书“岳麓书院”匾额。至今书院所存明代“岳麓书院”刻石,便是当年宋真宗的手迹。

    在周式执掌下,岳麓书院的从学人数和院舍规模都有很大发展,遂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关于“四大书院”有多种说法,但唯有岳麓为诸家共推,反映了古之学者对岳麓的推崇。

    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抚使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