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添把火

    第141章 添把火 (第2/3页)

转头看着窗外不太刺眼鸭蛋黄斜阳,嗓音忽然低沉道,“覃家还有两个儿子,今年十七八,早够征兵的年龄。如果覃家就此没落,许多人会高兴。“

    云琇无言看他一眼,心中顿生恶寒。

    她想,覃家不好,凌家会不会沦为下一个℃℃

    ***

    正因为覃将軍无声抗议拒绝宫宴邀请,倒成了一些人做垡子的把柄。

    汪福又送来几分奏折,整整齐齐放在御桌上,低声道:“皇上,这几份也是兵部的折子。“

    景文帝嗯一声,没下文。

    稍过片刻,他突然出声:“念。“

    汪福立刻抓起一份奏折打开,声音清晰一字不错开始念。

    景文帝听完一份,“继续念。“

    汪福又打开一份,接着念,念完后,眼观鼻鼻观心虚皇上一眼。轻声说:“皇上,还念吗?“

    景文帝没吭声。

    汪福赶紧拿起第三份折子,苦笑道:“这份和上两份一样,都是斥责覃将軍狂悖无道,仗着祖上是开国功臣,不守君臣之礼。“

    景文帝沉默顷刻,问:“崔尚书可上奏?“

    汪福把剩余折子翻了翻,摇头道:“回皇上的话,没有崔尚书的。“

    “放着吧。“景文帝波澜不惊抬抬眼皮,又问,“后宫近日有什么动向?“

    “没,“汪福脑袋摇得像拨浪鼓,马屁精附身,“皇后娘娘主持中馈有道,后宫一派祥和。“

    景文帝淡淡看他一眼。

    汪福立刻会意,压低声音:“皇上,各位太妃娘娘也安分守己得很,除了每日给太皇太后请安,没别的往来。“

    景文帝:“敏太妃呢?“

    “敏太妃亦如此。“汪福说,“奴才特意命后宫的人盯着,没发现任何异常。“

    景文帝嗯一声,“继续盯着。“

    正说话,外面通传的太监说,崔尚书觐见。

    说曹操曹操到,汪福低头等示下。

    景文帝抬抬食指,示意宣。

    崔尚书进了御书房,汪福便退出去,两人错身而过时,相互悄悄交换眼色,而后一人出一人进。

    宫中遍布眼线,御书房也不例外,白天皇上召见谁。谁来觐见,只要留意记录,消息总能传出去。

    “娘娘,今儿崔尚书又去了御书房。“敏太妃身边的大姑姑从外面进来,凑她跟前低声说,“您看℃℃“

    “该急的不是我们,“敏太妃专注手里的调香,淡淡道:“崔家急着打压异党,无非看中人家手里那点兵权,可惜吃相太难看,别看皇上年轻,心眼不少,鹤蚌相争渔翁得利,不如我们再添把火。“

    大姑姑等示下:“娘娘的意思?“

    敏太妃隐晦道:“把消息传出去,越广越好。“

    于是不过两三日,整个燕京传遍,说簪缨世族受人排挤,如此做派寒的臣子们的心。

    起先是从各书院的莘莘学子间开始说起,而后很快流传到各酒楼,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众口铄金,原本捕风捉影,又过几天传得有鼻子有眼。

    顾侍郎从府上管家嘴里听闻此事,吓得脸色发白,饭没吃,坐着自家马车去了崔府。

    “哎呀呀!崔兄,你还有心思吃饭?“顾侍郎见崔尚书吃得正香,愁眉苦脸道,“外面那些话你听说没?现在都在猜哪家世族被排挤,他们迟早猜到覃家头上。“

    “猜到就猜到,“崔尚书擦擦嘴,要他坐,叫人添副碗筷,“你慌什么,怕什么,流言止于智者,我们上奏有理有据有节,何况我亲自去御书房面见皇上,未见龙颜不悦,说明皇上对覃家也有看法。“

    “皇上怕是早对覃家有看法。“顾侍郎压低声说,“如今刚抓到把柄,又被人在背后搅局,错失良机。“

    “顾大人,我发现你怎么越变越胆小?“崔尚书放下筷子,一句一句分析,“簪缨世族受排挤,受谁排挤?既为世族,享受殊荣,没有皇上默许,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再说,如此做派寒臣子们的心,“他冷笑,“上为君,下为臣,臣子们寒心,谁寒众臣的心,这么明显听不出来?胆大包天编排皇上,八成活腻了。“

    顾侍郎反应过来,奸诈笑道:“崔兄说的对,这帽子扣谁头上,谁就死罪。“

    隔日,翰林院的大学士针对那些风评,洋洋洒洒写篇抨击檄文送到御书房。

    连汪福都糊涂了,怎么翰林院也搅进来。

    景文帝认真仔细看完檄文,沉默良久,久到汪福心里打颤,认为翰林院凶多吉少,突然听见皇上说声赏。

    汪福愣了愣,马上反应过来,说句奴才这就去办。

    翰林院是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担任科举考官等等等等,地位清贵,与政治高低无关,历朝历代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

    景文帝反其道而行之,在多数人眼里认为皇上贤明惜才。

    也有少数人,比如敏太妃,不认为皇上安什么好心。

    大姑姑也奇怪:“娘娘,奴婢想不通,翰林院素来讲究风雅,怎么参合党派之争?“

    敏太妃不意外,“从翰林院提拔起来的官员不少,你怎知他们之间没有拉帮结派?你去查一查,皇上赏了谁,就知道了。“

    这是顺藤摸瓜的事,赏谁很容易查清楚,是个刚进翰林院的新人,新人底子白,没有把柄和口实。

    再往上查,敏太妃便笑起来,她笃定对大姑姑说:“没想到顾家也牵扯进来。“

    大姑姑接着说:“奴婢打听过,顾家和崔家交好,不曾想一介言官掺和到武将之争。“

    敏太妃轻笑出声:“我早该想到顾家,他家曾是先帝陪读,在翰林院至今保留一席之地,再说以翰林院的立场抨击覃家,崔尚书这步棋,倒把自己摘干净了。“

    顿了顿,又道:“三人成虎,前有崔尚书面圣,再有翰林院檄文,只差第三步,皇上就等最后一步,便能顺理成章治覃家的罪。“

    “奴婢不懂,“大姑姑疑惑道,“覃家难道没察觉,坐等陷害?“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敏太妃耐心解释,“覃家这时说任何话,都像欲盖弥彰,越描越黑,索性沉默不言,等风头过去。“

    大姑姑:“风头过去后呢?“

    “风头过去,覃家定会反击,“敏太妃笑道,“另外,皇上一时半会儿不会动覃家,收复玉门关需良将,之后卸磨杀驴,顺道给宋家、许家这些开国勋臣一个警醒,安分守己才能长长久久。“

    完美的一箭双雕。

    可覃家不是鱼肉,任人宰割。

    敏太妃忍不住感叹:“皇上,果真年轻啊。“

    大姑姑察言观色,低声问:“娘娘,我们按兵不动吗?那位大人还等着℃℃“

    “我知道。“敏太妃打断道,“容我再想想。“

    隔日,她叫人请谢宗仁来宫里叙旧。

    驸马爷探望丈母娘,消息传到汪福耳朵里,他没当回事。

    一个毫无背景,被人追杀,落荒而逃的工部四品京官,在汪福眼里,连正眼瞧的资格都没有。

    敏太妃虽瞧不上谢宗仁,但接触两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