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新式菜肴

    第109章 新式菜肴 (第1/3页)

    码头这一带最好的酒楼,便是属于永城公社的“望江楼”,不只是菜色精美,门口彩楼下还有许多唱曲的女妓。确切地说,这个年代的酒楼属于娱乐场所,有些像杜中宵前世的卡拉ok。

    二楼的小阁子里,杜中宵与韩绛相对而坐,看着窗外汴河上的景色。

    一个打扮利索的小厮飞快地跑来,行礼道:“二位官人饮什么酒?用些什么菜?”

    杜中宵道:“最好的酒来一瓶,再来几样时鲜果蔬,要用大火炒的。还有,来一盘羊肉,再蒸一尾鱼。对了,若有新鲜青菜嫩藕之类,制几个凉菜过来。”

    小厮答应一声,飞快地去了。

    杜中宵对韩绛道:“子华,尝一尝我们这里的风味。我们不是刚在豆腐坊里见过榨豆油么,且看看用豆油炒出来的菜,与以前有何不同。”

    韩绛笑道:“我不贪口腹之欲,待晓不必在这些事情上用心思。”

    杜中宵不语。这可不是口腹之欲的问题,而是一场饮食革命。这个年代,正是后来的中国饮食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中最核心的,当然是炒菜。炒菜不只是味道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油脂的使用,脂肪摄入大量代替主粮,让人的饭量变小。

    此时北方的种植结构,依然是粟即谷子为中心,淮河以北种麦并不多。谷子自然有许多好处,比如耐储存,方便加工,入口的口味较好,但与小麦比起来,却就远远不如了。如果能够推广面粉,增加小麦的种植面积,不只是百姓吃得好了,更可以改变种植结构。种冬小麦,一年两季就可以再种一季黄豆。虽然连茬会出现问题,但只要配合谷子和高粱换茬,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随着小麦面积推广,大豆的种植面积可以增加。多出来的大豆用来榨油,就可以极大填补主粮的不足。说到底,同样的土地面积,可以供养更多的人。

    杜中宵推广榨油,用油炒菜,目的不是更好的口味,而是种植结构的改良。

    用不了多久,小厮端了几个凉菜上来。一盘拌好的藕,一盘黑木耳,一盘菠菜,还有一盘鱼脍。韩绛看着新奇,问杜中宵:“这店家古怪,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