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良好兵源

    第31章 良好兵源 (第2/3页)

熟读诗书,若能带兵就是难得的诗书之将。军中大将,多不通文字,现在最缺的就是你这种人。我本意让你转任武职,带兵为朝廷做事,也展你胸中才学。奈何党项已和,此非其时。”

    杜中宵捧笏:“谢陛下褒奖。无论文职武职,臣都当为朝廷肝脑涂地。”

    赵祯点了点头,又道:“此去京西路营田,有你在永城县营田的经验托底,不必多问了。此次不是招募百姓垦田,用的是厢军。虽然做的是营田的事,却不希望浪费了你在军事上的才能。这一二十万厢军交予你,望你妥善安置,勤加教阅。或天下有事,能为朝廷分忧。”

    杜中宵想了一想,道:“陛下,臣以为,既然是让这些人去营田,便不能当他们是战兵。如果要保持他们的战力,可以选出一些人来,如保甲之制,秋冬教阅即可。如果要让他们做兵,又要他们种田,只怕两边耽误,什么都做不好。”

    赵祯道:“如何这样说?他们本就是兵,以前拉纤,现在种田,也无不可。”

    杜中宵道:“如此做,岂不是如唐时府兵一般?府兵皆精兵,也不过一二代人数十年间,战力便就不堪。不兵不民,对军队尤其有害。种田的便去种田,当兵的便就当兵,才能练出精锐。”

    赵祯对军队的事情并不熟悉,不在这些事情上纠缠,问杜中宵:“你欲如何做?”

    杜中宵道:“臣欲仿永城县时的旧例,把这些垦田的厢军依保伍编列,各设村落,开垦闲田。在这些人里甄选中兵格者,编成军伍。除农忙时节,教以行伍之事,秋冬季节教阅。选出来的人,以军中事务为主,耕种田亩为辅,发给俸禄。如此做,才能兵农都不耽误,两全其美。”

    赵祯问道:“耕田是极费人力的事,你打算抽出多少人来,练兵为主?”

    杜中宵道:“臣以为,招到京西路的厢军约二十万人,抽出五万人来足够了。每遇农忙,如耕田种地收获的季节,他们便帮忙农事,不致误了农时。平时耘田拔草之类,他们不必参与,留在军营中。”

    赵祯沉默了一会,道:“四丁抽一,只怕会耽误农时。”

    杜中宵道:“臣现在如此想,到了地方,如果实不行,那便五丁抽一,还是以种田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