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出铁

    第81章 出铁 (第2/3页)

跟田宅房屋一样,失去了流布天下的意义。一两个月也就算了,几年放在那里,实在太过可惜。如果用业放贷,收来利息,也是铁监的生财之道。

    杜中宵这样想不奇怪,实际上很多官员都这样想。地方上的各种财库,军资库理论上属于三司,官员不敢乱动,其他的像公使库、常平仓等,都有官员放贷。甚至有的放贷还不满意,用来做生意,赚到的利润除了增加库里的钱,有人还自己捞一部分。发展到后来,便是王安石变法的时候,所有的官库都放贷收息,层层考核。过犹不及,危害民间。

    这就是没有银行的坏处,货币经常性的在民间停滞,不能流动起来,资金变成了资产。朝廷几乎把铜课全部用来铸钱,天下还是缺钱。商业越发展,钱就缺得越厉害,成了顽疾。

    杜中宵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收些利息,那才多少钱?而且官方放贷,为了多收利息,降低风险,习惯性地就会不缺资金不想贷钱的摊派给你,真正缺钱的,反而贷不到。放贷的目的,是让库里的死钱流动起来,变成资本,从而促进产业的发展。

    铁监在这里,每年产这么多铁,有这么多人消费,必然会带动许多产业。用这些钱,做为本钱,放出去给民间,做为资本,从而让地方经济繁荣起来,才真正有价值。不过到底要怎么做,需要详细计划。

    池浩住在澧河对岸的客栈里,把手下的人派出去,到附近州县采买土产,准备回去的时候带上。千里贩运,利润极高,做得好了,这一趟差事自己还可以发一笔小财。

    这一日,池浩正在房里买了些肉小酌,一个吏人到来,让他立即到铁监。今天是正式开炉冶铁的日子,首先交付的就是他需要的铁片,规格要他亲自去定。

    殿侍是无品杂阶的小武官,地位卑微。池浩这些人名义上属于三司,常年运货,不过实际上归地方管辖。杜中宵是转运判官,虽然是京西路的,管不到他们江南西路,但上面可是对着三司,池浩如何敢怠慢。得了消息,急急穿了公服,从渡口坐船到了铁监。自有公人领着,一路到了刚刚建好的冶铁的地方。

    这里搭了好大一个棚子,里面一个巨大的炉子,高两丈余,上细下粗,宽处径丈余。这冶炉实在太大,仿佛一座山一样,人显得极是渺小。

    杜中宵跟苏颂等人站在炉下,看着匠人从炉口向里面装料。这高炉当然已经试过了,这些日子一共冶了三炉,经过了许多修改,从今日起就正式生产了。到这个年代,高炉冶铁已经一千余年,各种技术已经成熟。这处冶炉,是照着相州那里的高炉建的,趋于保守,杜中宵并没有做什么修改。其实因为使用焦炭,硬度增加,炉子可以建得再大一些。不过这是第一座,一切以稳妥为主。

    上前见礼,池浩站在杜中宵等人身边,看着周围的人忙忙碌碌。这里的一切实在太过壮观,让人身心震撼,没有人说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