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保护价收粮

    第214章 保护价收粮 (第2/3页)

里学生的力量,进行社会普查,算是一个好的开始。

    这是个学风大变的时代,重视社会实践,讲究实事求是的学风便是其中之一。张载还年轻,没有中进士,当然也没有在横渠进行他的井田实践。蓝田吕大防皇祐元年进士,刚进入仕途数年,兄弟们也还没有订立乡约。二程、周敦颐刚刚崭露头角,王安石还做着舒州通判,司马光则到了并州,去给接替王尧臣任河东主帅的韩琦做通判。杜中宵熟悉的郑戬,前几年在河东经略的任上去世。当然还有夏竦,也在去年去世了,杜中宵作为外官不能入京,没有见到他最后一面。

    杜中宵在京西营田,农业分成了营田务和地方普通模式两种经营方式。建铁监,后来又在常平司建立起新的商业体系,一样有官营大规模和地方商业两种方式。未来究竟会如何,杜中宵既无心,也没有能力给这个时代建立一套理论。那是这个时代文人的事,杜中宵能做的,就是把制度定下来,把官方和民间的变化都记录下来。这是一个宝库,谁来发掘,天知道呢。

    跟狗头聊了一会天,何道成问道:“对了,明年你就学满三年,听说你考试一向不错,定然要从现在学校出来了。将来要到哪里去,爹爹妈妈定了吗?”

    狗头道:“妈妈说,我现在年纪还小,不急着出来做事。最近营田务在镇子里又建了处学校,学的更深一些,不过要考中了才能进。他们的意思是让我考进那里,再学上两三年,年纪大一些了,再定将来学什么,做什么。我自己觉得,以后进铁监去做事,其实也不错。”

    何道成道:“莫去,莫去。我们这里有些到那里学的人,学成都不回来了。既是新设学校,必然会有新的去处,你大一些再说。依我看来,再过几年,几处衙门里做事的人,差役会越来越少,只怕大多都要考试才能进去,发着钱粮。进衙门做事,不是强似铁监?”

    狗头哪里明白这些,年轻人总是想着出去闯一闯,这个时候没有梦想,一辈子还有什么意思?衙门里这几年很明显,专业性增加,以前一些公吏之间心照不宣的隐形规则,都被拿到了明面上。以前进官府做吏人虽然也要考试,多只考认字和书算,现在考的时显多了。财政宽裕,差役减少,有编制钱粮的公吏增多,很多事情确实跟以前不一样了。只有一桩,做了这种考进去的公吏,同样有回避的要求,一般要求要到百里外的隔壁县做事,有些不太方便。

    几个同伴催着走,狗头想起什么,对何道成道:“何阿爹,学校里先生为取了名字,叫贺吉,是个吉祥话的意思。以后你叫名字,现在大了,不好再叫小名了啊。”

    何道成连连点头,又问:“既有了名,先生有没有给你取字?”

    贺吉道:“没有。先生说现在还小,等考到上一极的学校,才能由先生取字。”

    一边说着,贺吉与几个同伴打闹着向村里跑去。何道成坐在地上,看着几个人离去的背影,脸上露出笑容。这才是自己想象中安静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