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集结叶县

    第216章 集结叶县 (第2/3页)

意听朝臣的意见,也知道自律。这是个聪明人,不过是个想做好人的聪明人,不是阴险小人而已。

    坐在衙门里喝着茶,杜中宵把这些事情想通,不由得有些泄气。皇帝本人摆明了行军打仗也好,日常管理军队事务也好,更喜欢武将,自己想在广南大干一番的希望,一下渺茫了很多。

    党项初乱的时候,前方用的不是文臣,掌数路兵权的是刘平。连打几个败仗,最后把范仲淹和韩琦调到西北,稳住局面,文臣任经略使才成为惯例。十几年来的例外就是狄青,武将任经略使。后来不管大臣怎么劝谏,一直保持枢密院的主官是王贻永,皇帝从心里不信任文官能够带兵打仗。真有武略的,如张亢等人,也会千方百计让以文改武,包括初到西北的范仲淹和韩琦。

    以文制武好,还是让武将掌握最高权力?显然这种讨论没有意义。依现在的军制,正常年代不可能让武将掌权,不然大权在握,又是一个五代。宋军打不了胜仗,也跟枢密院是文官没有关系,管枢密院的是武将打得更难看。历史上真正确立枢密院用文官的是宋神宗,那时候对外还好看一点。

    宋军战力不强,跟军事制度有关,跟皇权对军事力量的定位有关。说什么因为重文轻武也好,崇文抑武也好,以文制武也好,跟这个时代的读书人谈兵没有区别,隔靴搔痒而已。

    给武人更高的社会地位,给他们更高的官位,或者更多的钱,满足他们的一切欲望,甚至让他们掌握天下权力,随时可以改朝换代,军队就能打了?历史上没有这种事情,也不可能发生这种事情。这就跟认为地主剥削农民,资本家剥削工人,是因为赚的钱不够多是一个道理。赚钱多了还想赚更多,军队在前方面临生死威胁,什么待遇能比得上投降做胜利者反过来抢?如果后方过于强大,还可以自己掌权,跟侵略者分利益,镇压后方平民不比跟正规军队作战容易多了。

    晚唐五代之后,包括后面的朝代,皇权出于对军事力量的恐惧,出现了一种惯例。朝政不许武将插手,供养军队的能力掌握在朝廷官僚的手中,防止他们造反。为了保证皇位稳定,皇帝牢牢掌控军权,除了作战的时候,统兵权与朝政割裂,统兵官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以军事力量保证统治。

    这制度不是宋朝开创,是由宋朝稳定下来。大宋是以军立国,说得明明白白,军事力量是保证皇帝统治的基础。朝政的首要目的是养军,保障了军队再谈治理。遇到反抗,军事力量进行镇压。即使是进行招抚,也是把造反的人招入军队中。如同契丹最强大的部族是皇族,最强大的军事力斡鲁朵十二宫一府主要掌握在皇帝手中,太后权势大了便有一宫,就连大臣如韩德让声势煊赫也设一府。地位的名显区别,就是手下有多少军事力量,有兵就有地位。国家没有大一统,带有典型的封建特征,国内不像是处在国家共同体里。什么地位?你有几个师就有什么地位。宋朝不同,军队完全掌握在皇帝本人的手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