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还要办养老院

    【74】还要办养老院 (第2/3页)

不明白~~”

    “那不就是了,所以说,还是识字好~~别瞎白活了,赶紧送娃进学堂,将来肯定比你我两个泥腿子老爹强!”

    “对送娃进学堂!”

    宋友亮的学堂将孩子分作两部分,年纪较小的孩子们就从开蒙识字开始,随后教授一些传统的礼、射、书、数。十多岁时就教一些农技知识,一些商业管理知识,甚至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神学,并且还要有一些军事的训练。18岁开始,就正式就要将他们进行分科,文科主要学习商业、农业管理。武科分为军事技术和军事管理。军事技术主要培养军工人才,军事管理则只要培养基层军官。

    眼下的海阳卫学,只是一个雏形。宋友亮打算在未来条件成熟的时候,设立专门的商业、农业、军事院校,为国家培养实用的新型人才。眼下,海阳卫学培养的学生都要归自己使用

    几乎就在同时,海阳卫第一所公立医馆也落成开张了。他直接归海阳卫指挥使府管辖,不以盈利为目的,经费由海阳卫拨款,同时也接受社会捐助。哪位士绅、掌柜在这家医馆里捐了钱,医馆便会敲锣打鼓、拉着横幅致谢。医馆坐堂郎中都是从各地请来的,虽然不一定都是名医,但也绝对不会是走江湖的赤脚医生。这家医馆除了为海阳卫的百姓解决日常疾病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新生婴儿进行天花接种,谓之“种痘”。

    几乎与此同时,海阳卫第一家养老院也开始建造,名叫安乐堂,专门收养一些贫苦无依的孤老,每月发给口粮和布匹,过年过节都会有人看望慰问,让他们能安享晚年,其乐融融。和海阳卫学堂一样,安乐堂也接受私人捐助。这种古代养老院,又被称为“福田”,向福田捐款,就等于是在为自己的家族和子孙积德,一时间商贾富户纷纷慷慨解囊。

    中国敬老的思想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人们就讲“老有加惠”,即国君对老年人的赏赐是特给的,并不要求他有什麼功劳。

    唐代长安设有养病院,又名“悲田院”,收养贫病无依靠的老年乞丐,政府派专人负责其事,由佛教寺院具体管理。

    北宋政府最初在汴京设立东、西两个福田院。同时令各地方以绝户的房屋财产充当供养鳏寡孤独老病残废无依靠者的经费,如果不够用,就以官房和常平仓的利息钱作补充。

    元代则由朝廷下令各路设立济众院,收留鳏寡孤独残废不能自养的人,给口粮,另给柴薪。孤老一人一匹布、一匹帛。

    到了明朝政府,也专门有收养孤老地法律,《明律•户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私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洪武十九年规定,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每年给予六石米;建文元年改为三石米,令亲戚代养,无亲可投的入养济院。天顺元年开办大兴、宛平二县养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