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榆园军

    【76】榆园军 (第2/3页)

   榆园一带作为各种“贼”的窝点可以追溯到万历年间,由于明朝万历后期山东天灾人祸不断,耕地大面积抛荒,“榆钱落地,久皆成大树”,活不下的饥民就成群结队的进入榆园,一方面是这里有榆树叶可以当成食物,而且倚仗着茂密地榆林,他们可以傲啸山林,不但躲辟官府的赋税,而且还可以打劫一些大户。榆园很大,以现在的颜村铺乡后玉皇庙为中心,东到榆集,南到榆楼,西到榆林头,北到榆庄,方圆10多公里。榆园内树密林稠,遮天蔽日,人烟稀少,道路复杂,过不了车,跑不开马,外人不敢进入。万历年间的榆园贼都不长久,遇到好年景,榆园贼就会散伙,重新化为良民。

    在梁敏的领导下,榆园军不仅利用茂密的榆园作掩护,还创造了地道战术,他们在地下挖掘纵横交错的通道,长达数百里,目前的势力范围已经从濮州、范县扩展到朝城、观城、郓城、城武等县,声势颇为浩大。

    知府多次组织地方军队围剿,都落个大败而归,无奈之下,只好向朝廷如实禀报,请求朝廷派大军前来围剿。

    这时,杨嗣昌推荐的新任兵部尚书傅宗龙还没到任,杨嗣昌依旧行兵部尚书事。他对崇祯提拔宋友亮是持反对意见的,如今崇祯又借宋友亮狠狠鞭策了群臣。虽然不是针对自己个人,但是总让杨嗣昌很郁闷,再加上宋友亮死守济南,使得杨嗣昌借鞑子的手除掉宋学朱的借刀杀人计未遂,新仇旧恨加一起,使杨嗣昌愈加不待见宋友亮。

    于是杨嗣昌发出一道公文,调派游击将军宋友亮到济南府报道,会同其他各路兵马,一起围剿榆园贼寇。

    公文很快就到了海阳卫。与以往不同,以往军户们听说要拉他们去打仗,那就跟要自己去送死没两样。现在,军户们,尤其是新兵们却有一种闻战则喜的兴奋。因为按照海阳卫的规矩,战时俸禄比平时多一倍。而且打仗时,斩获首级也有奖赏,这实在是脱贫致富的最快捷径。

    虽然皇帝赏赐自己可以扩军到5000人,但是新兵的招募工作尚未完成。老五营之中,又有两个营减员较大。所以宋友亮决定只带三个整编营的兵马即:亮字营、许字营、潘字营。再加上三个营的工夫,宋友亮实际出兵1800人。一个整编营分为50小旗、10总旗,5领队,总数505人。按照原来的实物军饷计算,普通小兵每人每月2石粮、小旗3石、总旗4石,领队4石计算,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