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结局【286】大明帝国

    大结局【286】大明帝国 (第2/3页)

的一手是通过行政命令规定汉语、汉字、汉服为当地法定官方语言、官方文字和官方服饰,当地百姓必须穿汉服、习汉俗、说汉语、写汉字、取汉名。还规定进入汉人开设的工场、店铺里工作的人,必须会说汉语,写汉字。

    在这些措施的推动下,在属国和殖民地人民看来,那些工作、穿着都很体面的人都是说汉语的。掌握了当地政治、军事、经济大权的人也都是一口汉语。于是藩属国和殖民地人民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一种说汉语是有身份的象征,在内心也开始主动接受汉化。

    最近三十年,大明帝国基本上保持了和平发展,只是在北方偶有和俄罗斯的哥萨克骑兵冲突,不过,无一例外被装备精良的开拓团击退,又有数个开拓团在西伯利亚寒冷地地方发现了金矿,为了土地和金子,开拓团越走越远,最远的开拓团已经到了乌拉尔山东麓,并向朝廷您该提出申请继续向西开拓。在西面,大明帝国的骑兵已经越过玉门关,敦煌,伊宁,最远的地方到达了里海。

    尤其是人口大幅度增长之后,大明的海外开拓团也如雪片般飞向世界各地。在西伯利亚,勇敢的大明开拓团击败了沙俄哥萨克骑兵;在澳大利亚,开拓团发现了高品位铁矿,并且将这些铁矿石卖到世界各地;在南非,开拓团奴役下的布尔人劳工为大明帝国辛勤地开挖着黄金矿、钻石矿;在北美,一座名叫新北京的开拓团定居点因为人口达到十万,被大明朝廷正式批准升格为“府”。在北冰洋,大明的海上开拓团也毫不示弱,他们沿海北上,已在堪察加半岛上建立基地,因为这里常年冰天雪地,在海上又老远就能看到岛上火山活动喷出的火焰,大明开拓者们给这里取名为冰火岛。冰火岛附近渔业丰富,已经有渔民组织大型船队到那里捕捞鲫鱼、比目鱼和蟹等,这些鱼只要运到日本就能卖个好价钱。

    在通信方面。大明帝国也取得了发展,早在鸿德十八年,有线电报就已经成功研发出来。首先沿着金京铁路架设有线电报网,仅用了一个月,整条线路就被架设好。北京与南京的信息传送一下子就变得近在咫尺。随即,电报线路在全国各处以惊人的速度迅速铺开,到现在,各个军区和省府城市,都架设了有线电报,朝庭对边远地区突发事件地反应能力一下子从数月提高了数天。而大明帝国原先那些遍布道路各处的驿站依然发挥着他的作用,在没有铁路,电报地地方,驿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益地补充。只不过,驿站不再叫驿站,而改名为邮局。驿卒也不再叫驿卒,而改叫邮差。

    大明鸿德四十五年五月十五,上午十时十分,吉时,宜出行。

    随着紫禁城的大门缓缓打开,一队红衣亮甲的仪仗队首先走出了皇宫,仪仗队身穿传统的袍袄棉甲,腰里配着钢刀,肩上扛着扎着红色彩带的长矛,昂首挺胸的走了出来。在仪仗队身后,是一队近卫军,他们穿着大明近卫军特有的军服,头上戴着高高的熊皮帽子,肩膀上扛着火枪,火枪上的刺刀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寒光。接着是一台二十二人抬着的大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