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一章 中原王朝商贸的潜力

    第八百九十一章 中原王朝商贸的潜力 (第1/3页)

    大宋朝是如何发展到这个地步的?超快速的发展,哪怕是收割倭国的银矿都无法满足宋朝商贸这饕餮?

    是赵桓重开市舶司吗?有一定的原因,但是重开市舶司的意义,只是将民间海贸,承认其合法,大量减少的仅仅是私贩和海盗罢了。

    大宋本身就存在大量的海贸,哪怕是朝廷禁海,但是朝堂没有一支战备的海军,怎么完成片甲不下海的海禁?

    是赵桓推出的银本位的大宋银庄对金融的刺激?有一定的原因,但是本身大宋的民间都存在钱庄、票号、银市这样的民间组织,大宋银庄的作用,更多的是将这个市场规范化,并且具有了调解的作用。

    那是什么刺激的大宋如此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商贸发展的速度,连银子作为新的法定货币,都无法满足它的胃口?

    赵桓已经琢磨了很多天了,终于找到了罪魁祸首,是李纲。

    他的商税改制和依托于退役军卒建立的大宋新商税税稽查,将商税彻底规范化,这不仅仅给朝堂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收入,也给民间商贸发展注入了发展的强劲的动力。

    大宋朝的商税改制,将错乱不堪的大宋商税,彻底规范化之后,打消了百姓们投资顾虑,他们将藏在地窖里的银子和铜钱,拿到了大宋银庄,换成了银币和银票,举着大把的钞票,雇用百姓进行生产,哪怕是小手工形式的作坊,都拥有无限的潜力。

    而为了让商税改制进行到底,赵桓也对大宋的流匪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整改,再加上驰道和兴修水利让货物更快的流转,都让大宋朝的发展,爆发出了让人侧目的威力。

    历史,永远是由人民去创造。

    所以,这一切罪魁祸首就是李纲,面对钱荒对发展的限制,李纲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那就是小幅度可控制的超发,国债金融工具,不足以调控市场普遍的钱荒。

    “这搞个商税改制就这么厉害?”赵桓皱着眉头,他在怀疑是不是有朝臣在其中玩什么他不懂的把戏,但是他又看不出问题。

    【历史事件提醒: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清廷岁入4,250万两白银,农业赋税3,281万两,占比为77%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