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忠 臣

    第十二章 忠 臣 (第2/3页)

并指挥了多场吞并战争,是统一全国的功臣。此时在朝中任职的蒙氏家族成员,是两位身经百战的将军——蒙恬和蒙毅。他们出生于军事家庭,是名副其实的军三代,自幼熟读兵书,年纪轻轻就已经开始了戎马生活,手上沾满着六国的鲜血。蒙恬此刻仍在边疆不停的战斗,原本他正与皇长子扶苏在北陲抗击匈奴。如果嬴政的寿命再长些,国内的战火再迟些,匈奴很可能就被蒙恬将军歼灭了,帝国的版图必定会更加辽阔。

    兄长蒙恬在外为将,拥重兵威震北疆;而弟弟蒙毅在朝为相,怀帝宠参谋机要。他们是嬴政最为信任的两位高级官员,权势如日中天。

    赵高当然容不得这样的势力在朝廷中继续蔓延。更为重要的是,当年自己犯重罪被判处死刑,小命都差点保不住,就是蒙毅亲自审理判决的。蒙恬和蒙毅两兄弟就是他的眼中钉,他绝不会咽下这口恶气,这个仇必报。

    在那份解决扶苏的假诏令中,赵高就打算把蒙恬一起解决。假诏令指责蒙恬为人臣不忠,赐死。但是,经验老到的蒙恬当时并没有像扶苏那样受骗上当,他要当面请示清楚再作了断。

    不过,蒙恬和蒙毅最终都没有逃过赵高的魔掌,他们还是以捏造的罪名被判刑下狱。两位忠烈被捏造的罪名分别是不忠和叛乱,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赵高和胡亥以为,只要使用残暴的刑罚,就可以树立自己的权威,令群臣屈服。赵高肯定熟读过韩非的著作,以为牢牢把握住赏罚这两把尺子,就可以树立权威、号令天下。

    但他们实在是过于极端,手段过于残忍,疯狂地迫害贤才,只会使国家损伤怨气;无节制地诛杀功臣,只会使皇帝失去人心;大规模的剪除异己,只会导致众叛亲离。很快,这样的恶果马上就显露出来了。

    嬴政执政大权以来,天下没有出现权臣当道、奸佞乱政、诸侯割据等重大政治问题,家中也没有发生父子相争、后妃干政、外戚擅权、宦官祸国等重大宫廷事变。与后世许多帝王相比,他的治国理家才能真是一流。

    有人说,如果当年是扶苏坐上皇位,那么秦朝的灭亡将会延缓很多年,甚至不会被灭亡。因为扶苏崇尚儒家,为人宽厚,政令必定宽缓,社会矛盾就不会被激发。这话说得好像是嬴政应该早死,让位给扶苏,这样就可保秦朝不亡。

    恰恰相反,嬴政不仅不应该早死,还应该尽可能的长寿,这样才能保证秦朝按照正常的渠道前进。只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