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起 义

    第十三章 起 义 (第3/3页)

属暗中对他们进行救济,随时有伙食供应。在他们眼里,他们只不过是换个地方度假。等过了这个风头,改名换姓,自己或许能够回到家乡继续耕田。

    大泽乡900名戍卒叛变的消息,他们早已经知晓。但他们并没有像项梁、项羽那般兴奋,因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机遇,并不觉得自己能够做什么。他们以为自己只是历史的吃瓜群众,看看热闹就好了。但历史的重任注定要落在他们的肩上,想逃也逃不了。

    听闻周边许多同僚被当地居民杀害,局势一天天失控,沛县的县令极为紧张。他很害怕自己也会像其他郡县的长官那样被杀害,毕竟他在这里毫无根基。秦朝的中央政府是靠不住的,等自己的报告呈上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回音,不知道上级会不会怪罪自己。而且,现在沛县依然风平浪静,根本没有任何理由向上级报告,更不可能要求上级派兵保护沛县。

    他只能向两位最亲近的下属倾述,因为他在这里没有任何根基。但这两位下属并没有真正把他当上司,更没有把他当朋友。这两位下属名叫萧何、曹参。

    萧何,沛县本地人。此时正在沛县政府担任主吏掾,负责操办沛县一切具体政务,是县令的得力助手。曹参,沛县本地人。此时正在沛县政府担任狱掾,负责沛县的司法事务,是萧何的下属,像刘季私放刑徒这样的案子就是由他经手主办的。他们与刘季都是好友,经常与刘季一起吃饭喝酒、谈天论地。(刘季应该没有带他们去大嫂家蹭饭……)

    县令把他们两个叫来,想与他们商量如何应对当今形势。县令甚至想过,要不率领沛县子民向陈胜投降,把沛县交出去以求自保。

    萧何和曹参对县令这个提议感到一丝震惊,又觉得有些疑惑。他们不知道县令到底是真心想背叛秦朝,还是以此来试探自己。县令是不是以为我们和暴动队伍有什么勾结。

    他们两人相互对望了一会儿,向县令直白说道,你是秦朝的政府官员,就这样背叛秦朝恐怕不妥,而且沛县的子弟也不会信服。要不把沛县那些亡命之徒召回来,由他们牵头。这样进可攻,退可守。(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

    此时的县令已经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慌恐不安,根本就没有了主意。他只能勉强同意萧何、曹参的建议。

    萧何和曹参相视一笑,内心暗喜。因为他们知道,县令是真的已经到了穷途末路,而求教于他们。

    很快,他们就派人去联络流亡在外的刘季,把这一消息告知他。48岁的刘季迎来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刘季】

    后世的史学家通常认为秦朝的法律严峻冷酷,生活在秦朝的人们必定是水深火热的。但其实,中央的政令究竟有多少能够得到坚决执行,又有多少能够在基层落地生根。特别是在二世皇帝胡亥上台之后,中央政府到底还有多少权威,司法制度是否还能够不折不扣的执行,这些都是未知之数。

    比如,连坐制度,在泗水郡这里执行得就不是那么彻底。刘季私放囚徒,怎么说也是个重罪,怎么说也是件要案,但他并没有被逮捕入狱,也没有被全国通缉,而他的家人和邻居也没有受到严重惩罚。虽然刘季的妻子曾一度受牵连入狱,当很快就被释放了。原因就是萧何和曹参在背后操纵。

    作为沛县主吏掾的萧何,和原本负有追捕职责的狱掾曹参,知道刘季犯案之后,不仅没有严格执行中央的政令,反而还暗中资助刘季。这些情况县令很难说是完全不知情的,既然知情,但他却不敢有所行动,因为他害怕遭到当地民众的报复。他甚至可能连上报的勇气都没有。只有等上级过问,为何几个月前的那批苦役还没有押送到咸阳?这时候他才以各种理由来搪塞,属下真的不知情,或许他们在途中遇到什么祸事,以致延期未至。

    而泗水郡的高层似乎也完全没有留意到这些性质恶劣的政治事件。二世时代的秦朝政府显然出现了庸懒散的现象,全国各地出现权力真空。

    后来,泗水郡高层被辖区内的暴徒所杀,而这些暴徒是由一名逃犯率领的。他,就是泗水亭亭长刘季。

    【刘季】

    刚听说可以回沛县的时候,刘季的心情是激动的,虽然他可能还不知道为什么可以回去。回到沛县前,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做造反这么伟大的事情,而且是造秦帝国的反。他只是一心想着要回去。

    当刘季率领这群亡命之徒回到沛县城边的时候,县令却下令关起了城门,不让他们进城。县令突然反悔了,还打算把萧何和曹参抓起来,交给上级政府处理。

    在这个关键时期,他们煽动沛县子弟,把县府围起来,并把县令杀死。又一名秦朝基层政府官员被当地暴动民众杀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他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名普通公务人员。

    沛县一支3000人的年青革命队伍迅速组建起来,为首的正是刘季。从今日起,刘季必须开始学习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反秦革命人士。

    暴动吧,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