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世界魔稻

    第2章 世界魔稻 (第3/3页)

啊,那才是真正的百里挑一呢。

    晚上,沈德民经常给民工们讲那段经历的见闻和故事。他感觉大家听腻了,个个心不在焉时就瞎编前朝后汉的笑话,差不多都是儿童不宜。

    第五节 走马上任农技员

    时间一晃,河工就结束了。

    大队里召开总结表彰大会,马林西还得到了一张奖状。这张奖状的含金量确实非同一般,春节后开始拿工分时,马林西就不是四个工分,也不是半劳力的五个工分,而是整劳力的十个工分了。除了是自己在河工上的表现突出,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过了年,马林西是二十岁的成年男人了。

    人的运气往往就是这样,一旦来了运气,真是拿门板挡也挡不住的。好事情,接二连三地降临到我的头上。

    四月份,大队党支部决定马林西担任大队农技员。

    农业技术员可不是一般的活儿。最直接的是,这意味着从现在开始,马林西就不再属于生产队里的一般男劳力,是大队里管的人了。由大队开工分,不用从事繁重的体力活,也不用按时按点像普通社员那样打早工,看场头上生产队里的信号旗上下工,不需要完成劳动定额,而是吃大队的“皇粮”,凭技术吃饭,有了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

    农业技术员虽然比不上生产队长是一方诸侯,但也能算是大队里的像模像样的大臣。最能让马林西感到有存在感的是,大队里有什么活动,不用像普通社员端坐在队伍里,连解个尿尿也需要向队长请假,而是可以在台前幕后地自由跑,成天屁颠屁颠地到各生产队田间地头转悠,看苗情,查虫情,甚至也可以对生产队长们发号施令了。

    那个神气劲儿,那种风光,再累再苦,心里也是乐滋滋的。人啊,有时候活的就是个尊严。有尊严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哩。马林西有时候也会在心里冒出这样的念头。

    前几年念初中那阵子,下午放学和假期里都要到西陵、西港、新陵那几个生产队去挑猪菜。特别是雨过天晴的时候,田里非常潮湿不能下脚,一踩一个深深的坑,生产队大小干部见了有挑猪菜的孩子就朝死里撵,尤其是外队的孩子,抓住了,就会把你的镰刀啊、小锹子啊啊什么的统统扔进沟河,连装猪菜的篮子也给毁了。马林西和哥哥都是曾经被西陵、西港的干部们撵过、抓过、训过的。当时,一听到队长们的名字心里就发怵,只要是挑猪菜,见到他们的影儿就望风而逃。

    前年夏天吧,赵正冬与几个男人还合围过他们哥俩,要不是不要命地跳进河里游过来,真不敢想象若是被抓住会是什么结果。现在呢,马林西可以旁若无人地在当年被人追得龟孙子一样落荒而逃的田地里大摇大摆地查虫,指挥,甚至还能发号施令一番。现在面对的,还是当年那些曾经拼命抓过他的人,现在国为工作需要碰到一起,别提有多惬意了。

    当然,马林西也表现着大度,既不提过去的陈芝麻烂谷子,更不往心里去,人家当年也是守土有责嘛。

    马林西的心思,倒是正儿八经地都花在了研究农业技术上。这时候,哥哥已是公社农科站的植保技术员。一方面,马林西直接向他学习,另一方面,马林西又买了大量农业书籍,边干边学。技术提高很快,到了年底时,马林西的技术水平在全公社三十七个大队农技员中已崭露头角,小有名气了。

    名义上,马林西是农业技术员,实际上的业务是以植物保护为主的,甚至被人们称之为治虫员。管他是治虫员,还是农技员,马林西都没有满足,而是致力于探索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所有栽培技术,从植物保护到作物栽培、育种,从水稻、棉花,到三麦、玉米,都广泛涉猎,刻苦钻研,大量开展各种农业科学实验,先后完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科普项目。比如试制成功超低量喷雾器,稻麦新品种试验,棉花种子复壮技术,棉花营养钵移载,等等。

    在进行这些农业科技试验时,马林西先是在自家自留地里搞,而后在他的联系点新中生产队搞。从县稻麦原种场,他还一下子引进了十多个稻麦新品种。第二年,他的联系点换到了中心队,在破天荒地搞小麦移栽的同时,还成立了全公社第一家农业科技队。不但由大队选配了刘加宁、程文武、周成学三名专职农科队员,还划出了十几亩专门的试验田。

    有专门的人,有专门的试验田,科技推广试验这年一炮打响,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次年,马林西想趁风趁势把农科试验田扩大,这与中心生产队长周玉林的想法不谋而合。

    他鼓励马林西:“你只要把试验田种成高产田,我全力支持你,要人有人,有物有物,要地有地。”

    有周玉林这么撑腰,马林西胆子更壮,底气更足,他拍胸脯:“我保证把试验田种成丰产田,种成示范田。”

    周玉林当场表态:“我给你人,要谁,任你点。”

    马林西说:“我今年要搞杂交水稻示范种植,还要做杂交水稻制种示范。”

    周玉林说:“那我不管,只要高产就行,你说要谁?”就这样,除了原有的人员,农科队的人员又增加了八个人,并将队里最显眼的十多亩好田交给马林西全权指挥耕种。

    马林西也是从书本和报刊上得知关于杂交水稻优势、水稻制种、南优二号等最新农技信息的。

    在南墩公社,还没有几个人听说过这样类似天方夜潭的农业信息。但由于有哥哥的支持,又有马林西自己与县农科所、种子站专家的直接接触,他怀着兴奋而忐忑的心情上阵了。

    “南优二号”是利用远缘杂交优势取得高产,比常规水稻理论上要多收百分之三四十。而用种极少,是常规水稻用种量的十分之一,所以在秧池里只有星星点点的种苗,而秧苗移载到大田时更是稀稀拉拉,插完秧,田里还是水汪汪的一片。不仅其他人觉得不可思议,就是马林西心里也是捏着一把汗。成天在田边转悠,把看到的一切,默记心里,晚上回家在煤油灯下对照书本进行比较研究,生怕会什么闪失。

    最玄乎的,还算是杂交水稻的制种。

    第六节 东方魔稻——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矮优三号”制种父、母本按一比八移载,父本“国际六六一”比母本“二九矮四号”早栽三十多天。

    那情景,真令人担忧,一片水田里,就几行秧苗。不仅是马林西担心,连周玉林也动摇了。问他:“这样行吗?”

    马林西自己给自己打气,壮着胆子拍胸脯说:“就是这个样子的,你放心好啦!”

    祖祖辈辈习惯了普通水稻种植的老百姓没有周队长的见识和耐心,他们从一生下来见到育小秧和移栽都是满田的秧苗满田的绿。并且,育秧在所有农活中是最为神圣的大事,世世代代哪见过如此稀行小苗几乎是没栽秧的大片白水田啊?

    除了冷嘲热讽,最要命的是,广大社员也就是——革命群众,联名一次次要求周玉林把制种稻拔掉,趁早补栽常规稻。否则,耽误的不仅是季节,这十几亩优质田没有收成,谁能负责?马林西是外队人,田里没有收成他可以屁股一拍走人,吃亏是我们。有几个思想顽固的,还闹到大队部去上访。

    党支部书记程云汉是种田的老把式,也是科学种田的热心人,五十年代担任过大队团支部书记,是最能理解年轻人的想法了。他的家在中心队,每天去大队部上班都要从农科队制种稻田旁边经过,虽然没有见过杂交水稻和杂交水稻制种是什么样子,但听公社和县里三干会上的领导介绍过。心里虽说没底,但他是相信科学的。于是给那些上访的邻居们打包票,并且态度坚决:“你们要相信科学,相信马某人!”

    这样,才给马林西扛住了。

    时隔不久进入盛夏,杂交水稻和制种的水稻的杂交优势非同一般的生长优势开始日益显现出来。

    赤日炎炎的等待中,它们就像是运动员赛场上百米冲刺一般,发疯似的生长着,一天一个样,人们的种种担心、疑虑、谣言都随着日新月异的碧波荡漾而烟消云散,进而是啧啧称奇,投向这片农田的目光,是不可思议的佩服和期盼。

    功夫不负有心人,也算是苍天有眼啊。

    到了秋天,杂交水稻“南优二号”取得亩产一千二百斤的好收成,创造了全大队历史上最高的水稻单产纪录,普通水稻的单产从来没有超过千斤。而杂交水稻制种的单产,也达到了三百斤零六两,按当时一比十的标准折合比例,相当于三千斤的单产收益,还不包括额外的父本稻产量,位列全县杂交稻制种单产前列。

    无可争议的,农科队的科技示范田一炮打响!

    就在马林西沉浸在丰收喜悦里的时候,县里决定,要他参加今冬明春赴广东南繁育种。

    因为杂交水稻在全国各地大面积的试种成功,它成为来年粮食增产的重大举措,大田用种量严重缺口,各地都决定利用南方暖冬可以种植一季水稻的气候特点,抽派技术骨干组成专门队伍进行杂交水稻的南繁育种,以满足明春大面积推广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