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粮荒

    第四章 粮荒 (第3/3页)

的读书人对他们是很抵触的,而且也瞧不起他们这种揭竿造反之人,虽然刑天军有心求才,但是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却宁可敬而远之,也不愿跟刑天军做事。

    但是朝廷养士是不假,但是这也要看都养什么人了,天下读书人眼下多的是,可是许多读书人这辈子也不见得能考得上一个秀才,在这个时代考秀才是最基本的一个门槛,比起后世考大学的入选率还要低的多,过不了这个门槛的话,那么即便你读书读到死,还是个白身,丝毫享受不到读书人的优待,说什么都是白搭,所以当进入到了这个时代之后,许多没有功名的读书人连自己的生计也已经无法维持了,于是乎吃饭便成了大问题。

    一些读书人是瞧不起像起义军这样的人物,但是何乃在理想面前,肚子的问题才更重要,所谓的风骨在饥饿面前,早已经什么都不算了,总是要先吃上饭活下去才能再说理想不理想的事情,而当地的一些读书人经过这一年多来,刑天军在阳城一带的发展,也渐渐的看出了刑天军的和普通流贼之间的不同之处,同时也发现了官府似乎拿刑天军没有办法,于是一些人便放下了身价,趁着刑天军也需要他们这样的人才的机会,便投入到了肖天健的手下,开始为刑天军做起了事情,至于是不是贼身,现在他们已经顾不上了,而且刑天军对于他们这些人开出的待遇也相当不错,起码养活他们是没有一点问题。

    如此一来,阳城和周边一带本来就读书人相当多,即便是仅取很少一部分人,便也满足了肖天健对民政事务方面的人才需求,而这些人也拿着肖天健给他们的俸禄,老老实实的在他的手下干了起来,替付德明分担了相当多的工作。

    现如今虽然垣曲县一带刑天军控制时间还不长,但是在肖天健布置下军民两手抓的情况下,当地的局面却已经彻底安定了下来,老百姓拿到了他们想要的田,辖地内溃兵流寇基本被肃清之后,无不对刑天军感恩戴德,都踏踏实实的留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的耕作了起来。

    所以肖天健这一次再入垣曲县的时候,一路上看到的场景比起去年他率部攻打垣曲县的时候,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这一路行来,以前的那种满目荒凉已经不见了,沿着沇河两岸,去年还荒芜着的地方,仅仅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便基本上被当地百姓开垦完毕,种上了庄稼,可见只要给老百姓一些条件,老百姓所能爆发出来的生产力之大,是十分可怕的事情,而且田间地头还出现了许多纵横的沟渠,沿着沇河两岸,还时不时的出现几架大型的水车,不停的随着河水的流淌,缓缓的旋转着,将沇河水源源不断的提到岸边的水渠之中,流向四面八方的农田之中,虽然山西其它地方旱灾情况十分严重,但是在刑天军的辖地之内,却基本上看不到庄稼苗枯干在板结的土地中的情况,倒是让人可以感觉到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

    肖天健这一路行来之后,心怀大畅了许多,虽然眼下他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是只要这一年他能成功的坚持下来,把粮食收上来,那么便基本上可以解决养活他辖地之内众多老百姓的问题了,同时也就基本上解决了他的兵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