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8、内卷

    1468、内卷 (第2/3页)

教育行业很多年,非常理解高考的本质,这高考本身呢,其实就是个零和博弈的游戏。”

    顿了顿,徐峰给卢薇薇举例道:“就比如说,如果一部分人在这场游戏中,率先装备了加特林机枪,那就是对其他人单方面的屠杀了。”

    “而这些加特林机枪,主要是对相对富裕人群服务的,所以你们能看懂这个逻辑吗?”

    顾晨眉头一蹙,瞥了眼车内后视镜中的徐峰,也是不由感慨道:

    “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校外机构才是真正的学校,而公立学校,反而成了摆设。”

    “或者说,我国维持着两套教育机构,有钱的上培训机构,没钱的上公立。”

    笑了笑,顾晨也是摇摇脑袋:“这倒是有点像大洋彼岸的美利坚了。”

    “对嘛,所以我们还是要看清本质问题。”徐峰似乎并不介意跟大家分享行业秘密,也是不由分说道:

    “就拿之前在我们培训机构培训后,考上985大学的一个学员,他前段时间跟我们说。”

    “他说他们985大学,一个班30来个人,小县城来的只有3个,而其他的……都是中型以上的城市。”

    “所以你们要知道,我们上大学那会儿,班里还基本上都是小地方来的,大城市的非常少。”

    “而整体上,也是按照人口比例分布来的,可现在城市里的教育水平,本来就高得多。”

    “又叠加这么多,像我们这种变态的培训机构,大家考着相同的试卷,却接受着不同维度的教育,效果什么样,你们大家其实也都能想得到。”

    “所以我说,那些整天说要给基层留条路的,慢慢的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了。”

    “这就有点像我们古代的明清时期,南方在科举考试中,比北方要厉害的多是一个道理。”

    “至于原因嘛,也有很多,比如南方受战乱祸害较少,很多知识家族呢,底子也足。”

    “甚至这些知识家族,往往藏书就有上万册,而且还有藏书楼,历代都有人在朝廷做官。”

    “不仅如此,这些人还熟悉科举套路,辅导下家里的孩子,自然有加成。”

    “而更重要的是,从宋朝开始,南方的经济就开始超过北方了,这样一来,南方便可以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培养小孩这个事业里。”

    顿了顿,徐峰也是擦拭着自己额头上那残留的血迹,不由感慨道:“因此南方读书的小孩,他们无论是比例还是数量,都远远超过了北方。”

    “至于教师数量,那更是压倒性的优势,就光闽省和浙省这两个省份加起来的书院数量,就比全国都要多。”

    “而且经济实力的优势,则会反馈到所有层面,包括教育。”

    “我懂了。”顾晨默默点头,也是附和着说:“按照您的意思,也就是说,在整个古代历史中,科举,从来就没有公平过。”

    “而至于那些中举的,也基本上是地主家庭,或者更进一步,能中举的,他爹往往就中过举。”

    “所以那些真正的贫寒人士,类似范进那种,其实概率很少,甚至非常非常少。”

    “对咯。”徐峰咧嘴一笑,也是微微点头:“其实我国的高考,一直以来都是全世界少数几个非常公平的体制。”

    “但是这样的体制运行几十年后,就会慢慢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分层。”

    “当然了,上面这波治理我们校外培训机构,还有其他很多原因。”

    “比如你是学生家长,你们班的人都跑去校外培训了,你能不着急吗?自然也想去培训,这样无形中就拉高了教育费用。”

    “没错。”王警官听闻徐峰说辞,也是插嘴说道:“我记得前段时间,我还听我们小区几个邻居在讨论,说自己当初一天课都没补过,照样上985。”

    “但是生孩子的时候,本来定下心坚决不补课的,可是看着全班都去补课了,自己挺了一段时间,彻底崩溃了,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也把孩子送去培训了。”

    “哈哈,对吧?”见王警官都这样说了,徐峰更是洋洋得意,摊手说道:“所以什么叫内卷?这就叫内卷啊。”

    右手背叩在左掌上,徐峰也是一脸焦虑的道:“可问题是,国家不是要鼓励人口吗?现在大家不愿意生孩子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经费太高了。”

    “而且我这里说的教育经费,义务教育它其实也花不了几个钱,主要是补课和学区房占了大头,而且是上不封顶。”

    “你想想看,这光补课费用,一年就花了个十几万,几十万的,其实都大有人在。”

    “这么高昂的教育经费,反过来又让年轻人对生孩子望而却步。”

    “感觉生出来也培养不起,感觉自己给别人生了个道具,那当然不想生了。”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上头也迟早会出手的,我也早有遇见。”

    “呵呵。”听着徐峰的一番慷慨陈词,王警官也是笑孜孜道:“那徐校长,既然教育经费这么高,你们把费用往下降一降不是挺好吗?”

    “不不,你以为我不想吗?但是降不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