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1、他们开始玩别的,玩虚的

    671、他们开始玩别的,玩虚的 (第2/3页)

十七世纪的荷国,那是它的黄金时代。”

    “我们都知道,它最早的出发点是造船业,随后的话,他们就开始玩别的,玩虚的。”

    “随后我们看到英格兰的工业革命,再后来我们看到美利坚。”

    现场忽然间安静了下来……

    争论结束了。

    嘲笑结束了。

    所有人目光如炬,全部聚焦在顾晨身上。

    这个看起来年纪轻轻的中国警察,在论述这方面议题时,似乎就是信手捏来。

    如果说是一辩手何芳给他提示和辅助,那最起码你得看看资料吧?

    时间点在哪里?你不得仔细看看再说呀?这种数据是最难记住的。

    可恰恰相反,所有台上的辩手面前,都放有厚厚的资料,而唯独顾晨的桌前空空如也。

    除了放在桌边的一瓶来自中国的农夫山泉矿泉水外,几乎连支笔,连个小纸条都看不到。

    可就这样,顾晨说话滔滔不绝,根本就是信手捏来,似乎这些东西在顾晨看来,不过就是脑海里的东西拿出来告诉大家罢了。

    就连一旁的正方一辩何芳也看懵了。

    毕竟他告诉顾晨的内容根本不是这个,只是一个很简短的论述。

    之前还担心顾晨说不好,可现在看来,顾晨压根就没按自己说的去做,而是开始滔滔不绝的发表着自己的认知。

    现场一下子成了顾晨的舞台……

    尤其是顾晨刚才的一句“他们开始玩别的,玩虚的”,既幽默又风趣,还真实。

    因此刚才何芳的种种顾虑,似乎也打消了不少,感觉顾晨就是神兵天降,是上天派来帮助自己的。

    坐在顾晨身边的何芳,看待顾晨的眼神都变了……

    “所有人都会认为玩金融,我们就可以玩大的,但是玩了大的,最后谁来玩小的?”顾晨的论述还在继续,反问着现场所有人。

    大家一时间语塞,并不知道该如何接话。

    而紧接着,顾晨又道:“如果所有人,都去虚头巴脑的谈金融的话,我们的国家,很有可能被这群所谓的‘经济学家’们所耽误。”

    “啪!啪!啪啪!啪啪啪啪……”

    现场也不知道是哪位观众率先顾晨,很快,整个现场掌声响成一片。

    所有人在沉寂了片刻之后,也都被现场的气氛所带动。

    “天呐!这特么是个警察?”

    “假的吧?怎讲感觉说话像个经济学教授?”

    “这小警察也太帅了吧?就连我一个经济学院的学生都感觉他说话有水平。”

    “OMG,中国警察都这么厉害的吗?做中国警察还要懂经济?他们不是只会抓贼吗?是谁说中国警察除了抓贼啥也不会的?”

    ……

    掌声,热议声不断。

    顾晨刚一开口的论述,就让在场不少经济学院的教授和观众震惊在那。

    大家完全没有反应过来,这特么是一个中国警察该懂的东西?

    现场,不论是学生还是教授,却是邀请过来的校领导,也都被顾晨的一番论述感到惊讶。

    或许,如果这些话是从一名经济学院教授口中,再不济,从一名经济学院的学生口中道出,或许大家都会习以为常。

    可关键顾晨只是一名来自中国的警察。

    在大多数意国民众的印象中,他们只会对路边小贩下狠手。

    虽然他们也分不清警服和城管服,但这不重要,他们只需要看到中国警方,在某些执法领域不专业就对了。

    至于其他真相是什么,他们并不关心。

    但就是长期在这种对中国警察的偏见文化气氛的烘托下,忽然有一天,一个年轻的中国警察,站在意国罗城大学的经济学院辩论赛现场,用让人难以想象的惊讶论述震惊所有人时。

    大家选择沉默了,或者说是有些羞愧。

    这跟大家原本想象的剧本不一样啊?

    这怎么能是中国警察?

    这怎么可能是中国警察?

    大家原本是来看中国警察笑话的,怎么感觉是不是拿错了剧本。

    因此大家用掌声来掩饰自己的心虚,感觉有点不敢小瞧这个中国警察了。

    “好的,非常感谢正方二辩顾警官。”安德森教授也是被顾晨的论述惊了一下,不过还是打心眼里佩服顾晨。

    他转身看向反方辩席,继续说道:“那么接下来,就有请我们的反方二辩马丁同学。”

    由于先前大家给顾晨鼓掌过度,以至于安德森教授介绍到马丁时,现场的掌声却是戛然而止。

    这一时间让马丁显得极为尴尬。

    干咳两声后,马丁并没有站起身,而是直接坐在座位上淡然说道:“制造业这东西,只是我们整体经济结构中间的一部分,它有那么重要吗?”

    现场出奇的安静,大家都在静静的聆听。

    “其实我觉得,可能我们大家把它想象的更重要了。”马丁向后一靠,继续说道:

    “我们举个反例吧,就比如这个前苏国时期,其实它就是制造业大国,基本上美利坚能生产的产品,苏国人都有。”

    “甚至苏国人在某些领域内,还领先于美利坚。”

    “而且我记得当时苏国还提出过一个口号,但凡是美利坚人能生产的,他们苏国人都能生产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