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因材施教

    第9章 因材施教 (第2/3页)

除了读书练功,采摘果实,还会涉及一些劳动,这也是我对于你们的一种训练,就是削竹片,具体的操作我到时候会告诉你们,希望你们能够做到尽善尽美!”

    “是,老师,学生明白了!”

    此时卢植看着眼前的这四位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来自不同的家庭,因为某种机缘,都来到了这里,今后的岁月,自己将会与他们一起生活在这里,不管左慈说得到底是真是假,不管他们的前世是否真的是嵩山之上的灵物,但现在自己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地将这四位学生给教育好,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于他们,也许将来有一天,他们真的会成为像左慈所说的那样匡扶社稷,济世安民之人;也许将来有一天,他们或许会成为扰乱秩序,唯恐天下不乱之人,但是,未来的事情,谁也不好掌握,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做好当下之事,未来他们四个人会如何,那就由上天来安排吧,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你们现在对学堂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个人沉默良久,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忽然刘备说道:“老师,学生想问,您还会再收学生吗?”

    “唔,为师此次在嵩山教学,其实并没有刻意地去宣传,正如你们自己,你们四个人也是你们自己来的,事先为师也是不知道的,因此,你要问我还收不收学生,那其实为师也不清楚,不过按目前来说,估计不会有其他学生了!”卢植摇着头说道。

    见大家没有别的问题,卢植最后嘱咐道:“你们四个人就是一个团体,平时不管是在读书上还是在生活上,都应该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现在是,将来也是,今日是同门师兄弟,那就永远都是同门师兄弟了!”

    “是,学生一定铭记老师的教诲!”

    卢植点头说道:“希望你们能够记住为师今天所讲的话,永远不要忘记!”

    “是,学生明白了!”

    “刘备,你在家是否曾读过书?”此时卢植话锋一转,问刘备道。

    刘备答道:“家父在世的时候,跟着家父读过一些《易经》和《论语》,后来长大了也就偶尔再回看几遍,但自知没有读深,还望老师指点。”

    卢植听了就问道:“哦?既然你读过《易经》,那你说说读了这书,自己可曾有所体会啊?”

    刘备仔细思索了片刻,说道:“易经的核心乃一阴一阳,阴阳协调意为中和,中和者,刚柔并济,亦是事物发展的生生不息之内在动力。世间万物都由阴阳组成,阳之性为刚健,阴之性为柔顺;阳之功能为创生,阴之功能为成全;阳居于领导地位,阴居于从属地位,此二者相互依存,彼此配合,由此而形成天地交泰之势,由此才可以形成社会稳定的秩序。”

    卢植听完点点头:“听你这么说,亦不无道理......现如今宦官干政,君不君臣亦不臣,阳不刚,阴不柔,阴阳反位,才使得天下人人思危,各地动乱不止,朝廷不得民心呀!”

    忽而卢植又问道:“那你平生又有何志向?”

    刘备其实自从辞别了李定云,就想过了这个问题,见老师今天问起,便鼓起勇气说道:“如今的天下已不比文景之治的富庶,不比武帝年间的强势,亦不比汉光武帝的兴盛,有的是宦官干政的黑暗政治,党锢之祸的士人地狱,随处可见的流亡难民,无休止的地方暴动,就连以前臣服于我大汉的北方游牧民族也开始蠢蠢欲动,屡次三番地侵犯我族,此种现象如今要是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必将天下大乱......学生我希望在老师的教导下,日后能够中兴汉室,拯救黎民于水火,拯救大汉于危难之际,此亦不负先人之期望。”

    卢植此时凝视着刘备,心里不禁诧异,刘备年龄虽小,却已有如此见识,难怪李老对这位年轻人赞赏有加,内心虽然为有刘备这样的学生而高兴,但还是面无表情,矜持地说道:“小小年纪心中便有如此抱负,也是难得......从今往后,你在我这里先读《尚书》吧,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希望你能尽自己的努力,坚守住自己的理想,坚守住正道,去实现心中的抱负。”

    说完,卢植就将放在自己案台上的《尚书》递给了刘备,刘备接过之后说道:“是,学生记住了!”

    旁边的苏雪见刘备刚才所说的话,亦不免被刘备所感染,只是暗恨自己非男儿身,虽怀报国之志,却无用武之地,因此对刘备便不免产生了钦佩之情。

    卢植转向刘德然问道:“德然,你呢?说说你的理想吧。”

    这一问可算是问懵了刘德然,刘德然在家里就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只知道刘备干什么,他就干什么,既然老师这么问,那也不能说自己不知道,绞尽脑汁才想到刘备刚才说的那句“手提四尺之剑,当骑胯下之马”,此时他红着脸,支支吾吾地说道:“恩......学生想做一名将军,想要在战场上杀敌立功。”

    卢植见刘德然为人过于含蓄,以兵之阳刚给予中和亦无不可,不过,在卢植看来,依刘德然的这温厚笃实的性格,倒是非常适合掌管军队里的后勤工作,那些带兵打仗,恐怕并非刘德然所擅长的,不过不管是打仗还是后勤,亦是与兵法有关,于是卢植便笑道:“既然想当将军,就不该如此羞赧嘛......现如今并非太平天下,实乃多事之秋,各地流民到处都是,暴动不断,前番扬州南蛮入侵,北方又有鲜卑来犯,将军也正是有用武之地之时呀......既然你想做将军,那你就读兵法吧,读读军队作战的要领,尤其是军队的后勤,譬如军粮,器械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卢植说完便将著有自己见解的兵法递给了刘德然,刘德然接过之后说道:“是,学生记住了!”

    此时坐在一旁的公孙瓒见刘德然手里拿着老师的兵法,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它,但是并没有说什么,也没有做什么,只是心中难免会有嫉妒心理。

    见一切都布置完毕,卢植便对着苏雪,公孙瓒,刘备,刘德然语重心长地说道:“《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想成事,必先强大自己,你们在我这里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小可实现心中的抱负,大可中兴我大汉之天下,拯救苍生于水火。”

    四人一齐说道:“谢老师教诲!学生必将铭记在心。”

    【野外】

    “师姐,老师去哪儿了?”

    “老师下山去了,你找老师有事吗?”此时苏雪坐在大树的绿荫之下,依靠着大树正看着书。

    “哦,没事,我就随便问问,因为感觉今天一早都没看到老师!”此时刘备笑着说道:“师姐,你在看什么呀?”

    “《道德经》!”

    “《道德经》是老子著作的一本书,里面讲的内容都玄乎奇妙的,什么道可道非常道,你为什么会喜欢看这个呀?”

    “老子写的这本书,其主要是论述了“道“与“德“之间的关系:“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为人处世之方法;老子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会失败,也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是一本哲学的书籍,其所包含的内容甚是广泛,对于个人的修炼亦是大有裨益。”

    “莫非你是为了修身之用!”

    “前先年,我因不知得了什么怪病,而昏迷不醒,看了好多大夫也无济于事,后来某一天,一个道士忽然来到我家,给我喂了嵩山之上的溪水,喂了之后我便立刻醒了过来!”

    “真有这等奇怪之事?”

    “千真万确,那个道士我还见过,我醒来的时候,当时就在我旁边!”

    “你这么一说,其实发生在我身上也有件怪事,就是在我出生的时候,当时是大冬天,我家院子东南角那棵原本光秃秃的桑树,忽然就长出了无数绿叶,大冬天树上的叶子忽然生了出来,你说奇怪不奇怪!”此时刘备指手画脚地说了起来。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你我还真有几分相似之处,我出生那年,家里忽然下起了绵绵细雨,而且这雨只有我家里有,隔着一堵墙的外面,就没有,而且在经过细雨的洗刷之后,院子里的花花草草全都变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这也太神奇啦,你说我们如此相似,前世我们是不是还有过姻缘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