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小轿大堂

    第27章 小轿大堂 (第2/3页)

后金军入犯的近二个月来,崇祯每天都心急如焚,经常通宵达旦地处理军政事务,脾气也是越来越难以控制。王承恩偷偷瞟视一眼地上的文书,却是顺义知县赵某呈送兵部的一封捷报,隐约可以看到文书写着“虏兵来势甚锐,臣为一县黎民计,不得不虚从之。有壮士名杨铭者,擅五雷法,为臣所感,愿效死力。乃募民壮千余人,以巨炮仰天而作雷法,猝而击之,雷发而虏兵齑粉矣。县城乃复,获虏首八百余级,此诚乃我皇上神文圣武,勤政爱民之佑也……”

    王承恩不禁心中暗暗叫苦,心想顺义城的这个七品芝麻县令是不是疯了。自从上次的申甫事件后,朝中舆论大哗。官员们虽不敢直说崇祯惑于妖术,误信妄人,但举荐申甫的刘之纶、金声二位翰林却被朝野上下骂得灰头灰脑。崇祯也知道这些官员们骂刘、金二人,其实是在指责自己,他那倔脾气就上来了,偏不对刘、金二人作任何处罚,连一句申斥的话都没说过,但崇祯心里对这件事是非常窝火的,很忌讳别人谈这件事情。知趣的官员们也只敢背后议论,在崇祯面前那是提都不敢提的,可这位赵知县倒好,居然白纸黑字地写了捷报上来,吹嘘什么一记雷法,斩首八百余级,这玩笑开的也太大了。

    崇祯急走了几步,猛地一跺脚,恨恨地说:“既有如此大捷,为何不作紧急军务呈报?这分明是……”

    王承恩一惊,他知道崇祯是在恨那些官员们揣着明白装糊涂了。斩首八百余级,这是何等巨大的捷报?!以前明军与后金交战的几次所谓大捷,斩获的首级都是个位数的,袁崇焕吹上天的宁锦大捷,斩首多少?仅仅只有一级!这顺义县上报斩首虏兵八百余级,若那些官员们真的相信,那肯定会作为重大军情头条上报的。显然是他们自己也不相信,不敢就这么报上来,但是却偏偏又不说破,以免自己惹上麻烦,于是就夹杂在普通公文里呈报御前,以至于这份“捷报”在宫里搁置了好几天,现在才被崇祯看到。

    王承恩低头大气不敢出,隐隐约约越想越觉得哪里不对劲。

    “陛下,依奴婢看,此事必有蹊跷……”王承恩酙酌着小声说道。

    “蹊跷?这分明是欺朕冲龄幼主……”崇祯跺着脚愈加愤恨不已。

    “陛下,这顺义城距北京不过四十里,是虚是实,一探便知。再说那知县赵晖中一个多月前投降鞑虏,城中所驻虏兵甚多。虏兵各处掳掠的人口、物资,还有从张家湾抢的漕粮漕银也大多运往顺义屯积……”

    王承恩偷偷地看了崇祯一眼,俯下身去将地上的文书拾起,酙酌着字句慢慢说道:“如今却又送来这样一份捷报,陛下难道不觉得事情有异吗?”

    这王承恩是河北邢台人,年幼进宫做了太监,本来是大太监曹化淳名下的一名小太监。在崇祯即位前做信王时,就被派去信王府当差,他是看着崇祯从小长大的。一路走来,他和崇祯之间产生了很深的亲情。在崇祯当上皇帝后,王承恩忠心耿耿,一直待在崇祯身边辅佐他,为他排忧解难。凭着对崇祯多年的了解,崇祯有什么心事和脾气,他都揣摩得很透彻,而且崇祯也很信任他,他也誓死保护崇祯,两个人可以说是互相依赖。

    历史上甲申年国变时,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身边唯一陪伴殉死的人就是王承恩。

    崇祯听到王承恩这番话,略一思索,也觉得这事不太对劲。雷法什么的暂且不管,这赵县令敢这么报,必定事出有因。

    想到此,崇祯的气头也消了一些,接过王承恩手里的文书,又继续看了起来。

    只见下面写道:“首级俱已收捡,伏维皇上速遣大员前来查验,以彰朝廷灭虏之威……”

    看来这县令真的是疯了,已经在拿自己全家乃至九族的脑袋开玩笑了。崇祯这么想着,但内心深处,隐隐约约又产生了一种希望——希望这是真的,虽然理智告诉他这是不可能的。

    “叫孙承宗来。”崇祯威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