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千四百四十章 金钱帝国

    第三千四百四十章 金钱帝国 (第2/3页)

明白了他们的用意。

    威尔金森说的没错,现在整个菲律宾最匮乏的,其实还是资金。

    可钱从哪来?

    美国政府给的有限。

    那么,这些美国财团就在最适当的时候出现了。

    普通的菲律宾老百姓,是不用想能够从他们手里得到资金的。

    他们的目标,自然是菲律宾的各级政府,以及那些即将出现的菲律宾公司。

    在控制了他们财政命脉的同时,他们也掌握了菲律宾政府的政治命脉。

    未来的菲律宾,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变成这些美国大财团的提款机。

    而历史的进展,也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

    1932年,为减轻负担,美国政府通过了「海尔—哈维斯—加亭独立法案」,允许菲律宾独立。

    不过没想到的是,该法案被菲律宾以部分条款损害其利益为由而拒绝了,要求美国另立独立法。

    你能想象宗主国允许殖民地独立,但殖民地却断然拒绝的事情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后,美国于1934年批准了一项新的独立法案,也就是泰丁斯-麦克杜菲法案,在1946年7月4日给予菲律宾独立,在此之前的过渡时期中,成立菲律宾自治政府,在10年自治期间,一切菲律宾公民和官吏效忠美国,而美国则是对菲律宾予以一定的照顾。

    但过渡期还未过,便爆发了太平洋战争,菲律宾也被日本所占据,独立的事情自然也被推迟了。

    二战结束后,美国按照跟菲律宾此前所达成的协议,要求菲律宾独立。因此,在1946年,菲律宾获得完全独立。

    星条旗的落下和菲律宾国旗的升起,虽然宣告了美国对菲律宾长达四十多年的殖民统治正式结束,然而这种结束却仅仅是形式上的,美国对于菲律宾的政治控制并没有因此而松懈。

    除了政治上的,美国经济控制的核心,就是让菲律宾依赖于美国而生存。

    美国向菲律宾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和巨额贷款。

    但如何使用这些钱,决定权并不在菲律宾政府手里,使用这些资金的每一项计划,都要提交美国审查批准。

    所以,这些援助主要都被用于恢复农产品加工行业,如制糖厂、矿产和椰子加工厂,以便更好地向美国出口初级产品。

    而菲律宾经济急需的基础行业,如纺织工业、肥料工业、冶金工业等工业则被选择性地忽略了。

    因此,提供经济援助并不是美国宣称的「发展菲律宾经济」和「为菲律宾奠定工业基础」,菲律宾的经济结构仍然停留在殖民地阶段,深度依赖美国。

    其次,为了「使用好」这些援助,美国在菲律宾建立了多个美援管理机构,向菲律宾派遣了200多名专家和顾问,分散在菲律宾政府的各个要害部门,负责监督美援的使用,从而成为美国公开干涉菲律宾

    内政的抓手。

    同时,他们的年薪平均达到6.5万美元,而菲律宾籍员工工资只有0.46万美元,再加上庞大的行政开支,给菲律宾政府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从援助的接受对象来看,这些经济援助大多都落入了美国资本家和菲律宾大地主、大买办的腰包。

    美国以独立为要挟,迫使菲律宾签署《贝尔贸易法案》。

    这一不平等法案,美国得到的关税豁免平均每年高达3.64亿比索,而菲律宾得到的仅有6900万比索。

    所以仅零关税自由贸易这一项,菲律宾每年的损失就高达3亿比索。

    其次,该法案也使得菲律宾成为美国自由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的场所。

    毫无限制的「自由贸易」对于落后的农业国而言就是灾难。

    大量美国工业制品无限制地涌入菲律宾市场,严重挤压了菲律宾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本就弱小的民族工业根本无力与进口产品相竞争,进而导致大量工厂破产倒闭。

    而即便是活下来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用于加工初级产品的工业,也大多被美国资本和菲律宾大买办所掌控。

    更加过分的是,在战争还没有结束前,美国资本集团就向菲律宾提供了巨额的贷款,让菲律宾背上了沉重的利息。

    一直到了1974年,菲律宾还在偿还着这些贷款。

    而他们付出的利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