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26章 先生,您该出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了!

    第0926章 先生,您该出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了! (第2/3页)

副面孔?”

    范仲淹看着苍老了不少,头发和胡须中间出现了许多银丝,脸上有两团西北风沙吹拂出的红晕,眼角等处有不少皱纹。

    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手上,手上又不少老茧和裂痕。

    范仲淹听到了寇季的话,拱手笑道:“学生谨遵先生教会,带着陕西府的百姓们发家致富,一直奔波在田亩之间,每日风吹日晒的,自然苍老了不少。”

    寇季盯着范仲淹,感叹道:“你恐怕不止奔波在田亩之间吗?”

    范仲淹笑着道:“闲暇的时候,也去孤独园的田间帮忙耕作。孤独园内多是孤独,许多人都没有力气耕田。

    学生在农忙的时候,都会让陕西府上下官员,去孤独园的田间帮忙劳作。

    一是为了减轻朝廷的负担。

    二是为了让陕西府上下官员知道百姓的疾苦。

    学生觉得,唯有让他们尝到了百姓们的疾苦,他们在向百姓伸手的时候,才会有所收敛。”

    寇季由衷的赞叹道:“你可真是一位难得的父母官。若是我大宋的父母官都能像你这般,那我大宋将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范仲淹摇头笑道:“学生只是牧民,先生您却是谋国。比起先生您,学生差了不止一星半点。”

    寇季再次打量了一番范仲淹,“瞧你这一身打扮,恐怕朝廷发给你的俸禄,也被你用来救济百姓了吧?

    在这一点上,我可不如你。”

    范仲淹能为百姓舍弃所有的家财,寇季却做不到。

    范仲淹笑着道:“学生倒是没有救济百姓。学生只是借着出身之便,从应天书院请了几个先生,到陕西府开办陕西书院。

    学生的俸禄都用来建立书院学舍,以及接济贫寒的学子了。

    如今陕西书院有学子一百三十二人,其中有四十一人,都是学生资助的。”

    范仲淹当年就读于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的前身是睢阳书院。

    睢阳书院以前是民间创办的第一书院。

    其创办者杨悫是民间赫赫有名的大儒,也是一位十分知名的先生,他教育出的徒子徒孙中,有五六十人进士及第。

    由于大宋将睢阳书院所在的商丘立为了应天府,所以睢阳书院又改名为应天书院。

    赵恒在位的时候,将应天书院升为了府学,并且亲自提笔写下了‘应天府书院’五个大字。

    应天书院一跃成为了继太学和国子监后,大宋第三官方书院。

    作为大宋官方认可的书院,又是一个经常出高等人才的书院,里面的先生可都不是凡夫俗子。

    范仲淹能从里面请出先生,去陕西府设立陕西书院,恐怕刷脸还不够,还得敷出极大的代价。

    要知道当初寇准设立文昌学馆的时候,除了通过自己的名声吸引大儒外,还给了大儒极高的待遇。

    如此,才有许多大儒到文昌学馆任教。

    范仲淹可没有寇准那么大的面子,他请应天书院的先生去陕西府,恐怕花费了不少钱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你也算是为陕西府的百姓呕心沥血了。”

    寇季感慨了一句。

    范仲淹笑着道:“学生只是做了一点小事,不值一提。”

    寇季盯着范仲淹道:“你应该明白,人立有穷时,你不可能一直接济陕西书院。”

    范仲淹晒笑道:“学生能当几年官,就接济几年。等学生当不了官了,那学生就没办法再接济他们了。

    到时候就需要陕西书院出来的学子,回馈陕西书院。”

    寇季沉声道:“张公的下场,你应该看得到。长期的接济一方学子,就没几个人懂得感恩了。

    到时候你要是断了接济,恐怕有很多人会骂娘。

    最重要的是,从陕西书院出来的学子,在离开了陕西书院,飞黄腾达以后,也不一定会反馈陕西书院。

    张公这些年下来,接济的学子达到了数千人。

    可是帮着张公一起接济其他学子的人,不到一百人。

    我已经通过了张公,看到了陕西书院的以后。”

    范仲淹脸色一正,盯着寇季,十分坦诚的道:“学生不怕被人骂,学生只需要做到问心无愧足以。”

    “哈哈哈……好一句问心无愧。”

    寇季突然放声一笑,“你范仲淹为了朝廷,敢担骂名,朝廷又怎么可能有负于你。从今往后,你就不需要再接济陕西书院了。

    我会将此事奏明给官家,让官家将陕西书院设为府学。

    一应花费,从陕西府地方税收上出。

    陕西府知府衙门若是觉得出这钱太亏,那就让他们在休学的时候,带着书院里的学生出去做工,帮他们赚钱。

    学生若是能放下身段,那就可以由陕西府承担一切花费。

    学生若是放不下身段,那就让他们自己承担他们学习期间的一切花费。”

    范仲淹闻言,先是一喜。

    只是欢喜的神色在脸上没挂多久,就变成了忧愁。

    他盯着寇季道:“先生,如此一来,那些贫寒的学子恐怕会被其他学生戏弄,很难抬得起头。”

    寇季盯着范仲淹道:“你也是穷苦出身,你应该明白,自身贫穷不可怕,心里贫穷才可怕。

    朝廷包了他们读书的一切花费,他们却连身段也放不下,他们拿什么去搏锦绣前程?

    朝廷培养他们有什么价值?

    身子穷的人,我们可以救。

    可心里穷的人,只能自救。

    若是他们连自救都不肯。

    那朝廷做多少努力也是无用。”

    范仲淹听完了寇季一席话,喃喃道:“一个人贵在自知……而不是虚荣……”

    寇季郑重的点头,“虚荣,也是一种欲望,永远都没有满足的时候。所以我们要让他们自知、自强,而不是给他们短暂的虚荣。

    若是我们给了他们虚荣,他们在书院期间,倒是不会有什么。

    可一旦出了书院,很有可能就会害人害己。

    府学,那是培养进士,培养大才的地方。

    但凡是能进府学的,年龄几乎都过了十五。

    我们不能把他们当成蒙学的蒙童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