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90章 无赖先师?

    第0990章 无赖先师? (第3/3页)

迷上了著书。

    钦天监监正参悟古人孤本,悟出了一套天文理论,著了一本天文学方面的书籍。

    资事院大院事范仲淹,监管朝廷钱财之余,著作了一本《钱论》。

    欧阳修、文彦博、苏洵等人,相继都有著作问世。

    著作影响最大的还是包拯。

    刑法司司使包拯,迷上了刑律和解剖,经常钻在法医馆里跟法医馆的博士们交流,最终经过三个月,和法医馆的博士们共同铸出了一部书。

    请寇季题名,寇季大笔一挥,写下了《洗冤录》三个字。

    赵祯审阅过以后,立马命令朝廷的印刷作坊,将其刊印了数万本,发放到了各地的刑律衙门,供给各地刑律衙门的官吏们学习。

    并且限期学习,两年以后会有法医馆的博士们上门考校。

    一时间各地刑律衙门哀嚎一片。

    有人忧愁,有人自然欢喜。

    包拯和法医馆的博士们著书有功,赵祯酌情赏赐了他们官职和钱财。

    并且大笔一挥,将法医馆定名为天圣法医馆,晋为国学。

    法医馆内部被分割成了医术馆和洗冤馆。

    并且准其开馆授徒。

    天圣法医馆也成了应天书院和文昌学馆以后,第三个被晋升为国学的学馆。

    随后,朝廷对太学和国子监做了切割。

    太学和国子监被清除出了朝堂。

    太学被定名为太一学宫,定为国学。

    国子监被定名为国子书院,定为国学。

    太一学宫、国子书院、应天书院、文昌学馆、天圣法医馆,五大学府,被定为国学,受朝廷资助,山长由朝廷任命,但不得干涉朝政。

    五大学府当中的先生们,不立官,不赏职,皆是平民之身。

    五大国学确立以后,跟应天书院齐名的崇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相继被晋升为国学。

    山长由朝廷派人出任。

    朝廷派人出任几大国学的山长,算是取缔了几大书院中一些家传的陋习。

    正式的将其纳入到了朝廷的教育体系。

    对此几大书院的人奋起反抗,还闹出了不小的动静。

    但是无一例外,均被掌管着大宋教育的教化部主官贾昌朝给镇压。

    一些人迫于朝廷的威势,向朝廷低头。

    一些强硬的人抛下了学馆,准备去别处创里新的学馆。

    但当朝廷方出了要立三十六座国学,且不入国学,不得参加科举的风声传出去以后。

    几乎九成九的学馆先生都服软了。

    他们就像是一块块砖石,任由朝廷来回搬动。

    就在全天下人都在为朝廷教化事业一日三惊的时候。

    苏洵匆匆跑到了竹院,怨念深深的盯着寇季。

    “你不帮着大院事理事,怎么有闲暇到我府上来了?”

    寇季提笔在一本书籍雪白的封皮上写下了苏景先著四个字,笑着询问苏洵。

    苏洵苦着脸道:“先生,咱们能收敛一下吗?”

    寇季瞥着苏洵,疑问道:“我已经好几个月没上朝了,你还让我收敛,我还能收敛到哪儿去?”

    苏洵没好气的道:“学生说的不是这个。”

    寇季疑问道:“那是那个?”

    苏洵沉声道:“十三本了!从您找上学生,到如今,学生署名和没署名的书,已经著了十三本了!”

    寇季笑着道:“帮你扬名立万,不好吗?”

    苏洵苦着脸道:“我又不是神仙,短短几个月,怎么可能写出那么多书?最关键的是,学生和包拯共同署名的那本《桃花源》传到了蜀中以后,被我爹瞧见。

    我爹还来信问我,什么时候变成了大儒了,居然能写出如此深奥的东西。”

    寇季不以为然的道:“你处理政务之余,闷头苦读,自然会有所收获。深奥一点也属于平常。”

    苏洵咬着牙道:“若是学生自己,学生也就认了。有事弟子服其劳,谁让学生是您的学生呢。

    但景先才九岁,就著出了三本书了,算上您刚刚写名字的这本,已经四本了,是不是太夸张了?

    还有小儿苏轼,不到六岁,就著出了一本书,简直骇人听闻。

    您折腾学生,学生认了,您能不能放过小儿。”

    寇季瞥了苏洵一眼,义正言辞的道:“你刚也说了,有事弟子服其劳,你是我学生,难道景先和苏轼就不是我学生了?

    我寇季的学生,自然与众不同。

    三岁识字,四岁吟诗,五岁出口成篇,六岁著一本书也很寻常嘛。”

    苏洵张嘴要反驳,就听寇季又道:“再说了,苏轼神童之名,又不是我出去炫耀的,是他自己出去炫耀的,你还时不时拉着自己儿子出去跟别人的儿子比较。

    以至于苏轼六岁之龄,就已经闻名汴京城。

    他的名声,是你铸就的。

    我只不过是借着他名声让他出一本书而已。”

    苏洵被寇季说的哑口无言。

    寇季瞥着苏洵继续道:“你也不用想太多,大家都在著书,你儿子著一两本,没人会在意。”

    说话间,寇季又拿出了一本书,随手在上面挥毫,写下了‘寇准’二字,然后在苏洵惊愕的眼神中,一脸淡然的道:“你看看,我祖父都著了三十六本了。”

    苏洵强压下心头的惊愕,盯着寇季沉声道:“没人会信的。”

    寇季笑着道:“别人信不信我不在乎。只要买书的人发现里面的学问是真的,并却学了里面的学问,那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我旨在传播学问,而非扬名立万。”

    苏洵咬牙道:“此事若是被载入史册,会被人笑话的。”

    寇季失笑道:“学了我传授的学问,还笑话我?你觉得可能吗?就算后世子孙对我传播的学问存在疑虑,只要他们学了我的学问,就是我的门徒。

    他们不仅不能笑话我、辱骂我,还得用冷猪头将我供起来,称呼我一声先师。”

    苏洵道:“如此行径,非君子所为。”

    寇季哈哈大笑,“朝堂上哪里有什么君子?若是有人以为朝堂上有君子,那他就是天底下最大的蠢蛋。”

    大笑过后,寇季又拿出两本书,塞给了苏洵,脸上充满了欣慰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