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章:改进(中)

    三十七章:改进(中) (第2/3页)

以为,蒙古人面对的是笨重的板甲骑士。

    但实真实的况是什么呢?蒙古东征的年代,全身板甲还没有在欧洲被发明出来,此时欧洲骑士身上,主要装备恰恰就是对穿刺攻击防御力不足的锁子甲。

    甚至有观点认为,正是蒙古人的骑射催生了欧洲板甲的出现。

    由此可见,锁子甲在面对强弓硬弩时的乏力。

    在陈宪的规划中,锁子甲永远是一种辅助盔甲类型。

    制造板甲工艺不足,锁子甲防御力又不足,那么扎甲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中国传统的扎甲技术含量并不高,随便找个铁匠就能生产。

    但传统工艺生产扎甲,效率很低,陈宪手下人虽然不少,但大部分都要投入武士刀的生产,这是他的经济来源。

    剩下的数量不多的学徒,以传统工艺的低效方式生产扎甲,就算他手下只有三十三个学徒,也不知要多久才能配上最基本的盔甲。

    因而,改进扎甲的生产工艺,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扎甲的生产工艺中,最大的瓶颈就在甲片的生产。

    一件盔甲,多得数千甲片,少的也有数百上千,如果靠匠人一榔头、一榔头的去敲,想想都让人觉得蛋疼。

    可这个时代既没有冲床,又没有剪板机,更没有成品的钢板,除了靠人去敲,还有什么办法去生产甲片呢?

    作为一个工程师,陈宪开始用他的职业习惯来思考这个问题。

    他将甲片生产的难题一个个罗列出来。

    第一,如何高效的得到厚薄均匀的板材?

    第二,如何高效的将板材切割成合适的大小?

    第三,如何高效的为甲片加工编制孔?

    第四,如何加快编制效率?

    正是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催生了铁皮剪和手工曲柄钻的诞生。

    但第一个问题却难住了陈宪。

    他想来想去,解决高效生产厚薄均匀铁板的唯一办法就是轧机,除此之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