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四章:水泥过剩

    三四四章:水泥过剩 (第2/3页)

泥厂。

    如今这些棱堡都先后竣工,水泥的需求量自然也就随之下降。

    这个时代水泥的保存并不容易,目前普遍采取的事木桶运输,保存水泥的木桶内部用桐油反复涂抹,外部用生漆捻缝涂漆,以避免水泥受潮。

    近些年随着木材价格的升高,还出现了用大铁桶保存水泥的办法,就是用薄铁皮卷筒,两端用钎焊焊接底板,做成一个像汽油桶一样的圆柱形大铁桶来装水泥粉。

    这两种方法都能让水泥储存数年不坏,但无论木桶还是铁桶,本身都是有不底的成本的,所以当水泥大量积压,木桶不足的时候,库房中积压散装的水泥一旦遭受阴雨天气,就会造成水泥的大量损失,水泥厂主们难免血本无归。

    而这些工厂主大多数都是刚刚退休,从陈宪手里接过了大量水泥工厂的前官员。

    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事情,那陈宪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

    所以,陈宪必须要尽快解决水泥产能过剩的问题。

    这个时代的水泥的单价虽然远比后世要高的多,但本身重量大,运输成本高,并不适合进行长途贩运,最好是就近消化。

    为了消化这些水泥,陈宪不得不让各地方政府,加大对道路和水力设施的修建。

    实际上,用不着陈宪去推动,他只是让人在东海报写了一篇建议各地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既能帮助水泥厂主们消化产能,又能造福地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在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各地的水泥厂主就开始自发地推动地方政府的基础建设。

    此时整个东海王国,除了青岛,天津(卢沟口,陈宪给起名叫天津),苏州等一些商业发达的沿海城市之外,大部分地方都是保民党和其他官僚派党派,占有绝对的优势的,所以这些退休官员们推动起地方基础建设来,相当的顺利。

    但是,这个时代的政府财力其实是很弱的,地方税款上缴国库之后,地方剩余的税款,在维持政府运转之后,就所剩不多了,所谓基础建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