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唇舌如剑,纵横捭阖

    第574章 唇舌如剑,纵横捭阖 (第2/3页)

古今兴废圣贤经传无所不览,生平更是以管、乐二人自比。敢问先生:天有头乎?”

    “当然有,《诗·大雅·皇矣》曰:乃眷西顾,此维与宅。若天无头,如何西顾?”诸葛亮掸了掸身上并不存在的灰尘,微微一笑反击道,“天有耳乎?”

    “天处高而听卑,《诗经·小雅·鹤鸣》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无耳焉能听?”司马懿轻蔑的看了诸葛亮一眼,旋即正色道,“天有理乎?”

    “天当然有理,岂不闻庄子的《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诸葛亮哈哈一笑,突然心神一动,仿佛想到了什么脸色骤然一变,刚打算开口,便听得司马懿在一旁喝道,“天既然有理,为何本使代表天子出使,尔等竟敢不恭?此又是何道理?”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陛下自在我等心中,岂会如你等流于表面?”见诸葛亮略一迟疑,刘备挺身而出,沿用了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

    这话的意思本来是指:天地不言仁,滋养万物,不求万物的回报;圣人不言仁,为百姓做事,不求百姓的回报。

    他用在此处也并没有不妥的意思,无非是说陛下乃是圣人,圣人牧守天下一视同仁,为老百姓做事不求回报。既然圣人不求百姓的回报,那么,他也根本就不会在乎刘表以及他和诸葛亮等人会行那些虚礼了。

    其实刘备说的没错,对于大汉的天子来说,那些所谓的三跪九拜还真的只是一些虚礼。

    在明清以前,不管是大汉两晋,还是隋唐宋元,皇帝朝见大臣并没有一定要求三跪九拜。甚至在汉朝和隋唐之时,皇帝与大臣谈事还是面对面的坐着,连恭恭敬敬的站着有时都用不上。

    但,刘备却忘记了,他的面前还有一位斗士,一位疯狂的斗士。

    司马懿就是斗士!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有容乃大。表面遵从于内心谓之曰表里如一,心口不一则谓之为口是心非。”司马懿闻言眉毛一挑,看向刘备的眼中也多有不善。

    “懿跟随家世多年,遍历诸子学说,自问学识不亚于一般儒生名士,结果今日才发现原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