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比你们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

    第267章 比你们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 (第2/3页)

    他们暗地里可能会批评朝政,在著述立说时夹带点”春秋大义“的讽刺暗寓,可要其当面说国策和大将军的不是?绝无可能。即便在设西域都护府等问题上,也是派弟子冲锋陷阵,出了事开除其弟子籍了事。

    果然,先前首倡将新年号命名为“元霆”的公羊春秋博士赢公,立刻表态:“弟子们只是受人蛊惑,误会了大将军,吾等这就出去将其劝走!“

    少顷,当被执金吾包围的百多名儒生,见到玄武门缓缓打开,以及自己的呼声终于要得到朝廷回应,起身抖擞精神准备舌辩一场时,却愕然发现,里面走出来的,是自己那拄着拐杖,气急败坏的老师们。

    ……

    “民性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

    “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这是儒家“天地君亲师”的原则,虽然后世将君排到前面,可实际上,却是亲爹大于老师大于君主。

    嘛,毕竟君主只是给口饭吃的老板,一生可能会换好多个。

    而在门户之见严重的大汉儒林,授业恩师一辈子可能就只有一个。

    他们中确实有些铁骨铮铮的愣头青,不怕官府的鞭笞。

    却怕极了夫子的手杖,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一阵斥责后,乖乖跟着走了。对博士弟子、如弟子来说,没有什么比被开除学籍,赶出门派更羞耻的事了,那在儒林圈子里是会被人戳一辈子脊梁骨的。

    于是一阵吵闹后,外面的赵广汉进来向杜延年报喜:“太仆,太学生和博士弟子、如弟子都散了,只剩下四十多个贤良、文学仍固执不去。”

    “我知道。”

    杜延年能不知道么?这些人,是他当年为了帮大将军斗翻桑弘羊,一个个查其名籍,精挑细选出来的。

    茂陵唐生、鲁国万生、汝南朱子伯、中山刘子雍、九江祝生,或有史鱼之节,或不畏强御,或能言王道,矫当世,皆能言善辩之辈。而都对盐铁、开边义愤填膺,当他们因为共同的敌人团结到一起时,战斗力极强。

    如此才能跟口才了得的桑弘羊打得有来有回,盐铁之议成了一场两种思想的碰撞,一些叙述,堪称精彩,而桑弘羊还真有辩不过他们,默然不对的时候。

    当然,这群人也不给他面子,说什么:“杜周、咸宣之属,以峻文决理贵,其欲据仁义以道事君者寡,偷合取容者众。”

    杜周,就是他父亲啊。

    而那之后,杜延年也故意将贤良文学们留在长安,一来向天下显示大将军敬重儒学,二来,杜延年的政治态度,也是反战的。

    他见国家承武帝奢侈师旅之后,年岁比不登,流民未尽还,认为宜修孝文明政,示以俭约宽和,这样才能长治久安。

    而贤良文学也持此议,虽然杜延年后来察觉大将军欲完成孝武夙愿,但还是觉得,朝廷里,最好别只有一种声音。

    可今日之事后,杜延年知道,贤良文学聚集于长安的日子,到头了,自己即便再高抬贵手,也救不了他们。

    “太仆,剩下这四十余名贤良文学不去,该如何处置?”

    杜延年闭上了眼,若换了他父亲杜周,接下来会怎么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