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龙伏海日 第13章 马芸的故事

    潜龙伏海日 第13章 马芸的故事 (第2/3页)



    他的理想是上北大,但最后他只上了杭城师院。

    幸运的是,就在马云准备进杭州师范学院读专科时,该校的英语本科专业由于升本时间不长,招生没有满额。

    于是,歪打正着,英语成绩最好的马云被杭州师范学院破格升入外语本科专业,算是捡了个大便宜。

    进入大学后,由于他的英语基础好,学起来很轻松,他变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凭借出色的英语稳坐外语系前五名。

    为了打发空闲的时光,他便进了校学生会,而且后来还当了学生会主席,直至坐到杭州市学联主席的位置。

    1988年,很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万象号挖泥船上那只巨大的抓斗轻轻抓开了运河新航道中的拦水坝。

    这一年,杭城工业大厦正式更名为杭城大厦,并对外对外营业,主要是工艺品展销中心。

    这一年,在全民经商潮背景下,因价格双轨制、“倒爷”,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此后的价格闯关失败,物价失控,经济陷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失控。

    这一年,西湖区一农户用上无线电对讲机。

    这一年,杭城开始颁发城镇房产证,首批房屋产权人领到证书。

    这一年,一个叫马芸的人从杭城师范学院毕业,进入了杭城开始扑腾。

    马芸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杭城电子工业学院教外语,是他的同届同学中惟一分到大学任教的本科生。

    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每月工资大约110元。

    这一年,马芸与一位名叫张瑛的学妹结了婚,两个人还是大学同学。

    这位只看才华,不看样貌的女人,成了马云人生伴侣加事业伙伴。

    大学教师不用坐班,不甘寂寞的他利用工作之余,找了不少兼职:在西湖边成立杭城第一个英语角;为外国游客当导游。

    1992年,马云和朋友一起成立了杭城最早的专业翻译社“海博翻译社”,业余四处活动接翻译业务。

    当时经营挺艰难,一个月的营业额是200多块钱人民币,可光是房租就要700元。

    第一年实在不行了,马云就背着口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卖礼品、包鲜花,用这些钱养了翻译社3年,才开始收支平衡。

    闯荡了几年后,钱没赚多少,超强的活动交际能力却为马芸带来了不小的名气,可谓朋友遍杭城,他甚至还戴上了“杭城十大杰出青年教师”的光荣称号。

    1992年,马芸有了儿子,荣升父亲。

    1995年,“杭城英语最棒”的他受浙省交通厅委托到M国催讨一笔债务。

    于是,他收拾了一下,作为翻译跑到了M国洛杉矶,有名的天使之城。

    接下来的一切就像好莱坞影片中的情节一样:M国商人想赖账,掏出一把枪将马芸禁闭在房间中长达两天。

    结果当然是钱没要到一分,这一单委托宣告失败。

    接着,惊恐不安的马云飞到西雅图找到一个朋友——来自西雅图在杭城当外教的比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