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伐元(九)隐患

    第276章 伐元(九)隐患 (第2/3页)

功,指望皇帝反对他的意见,这本身就已经近乎梦呓了。恐怕到了那个时候,高务实唯一有可能算得上“弱点”的,就只剩一个“功高震主”了。

    然而,那还得皇帝真认为他的“功”高到能够“震主”才行,而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皇帝似乎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担忧。

    这其实也并不奇怪,大明朝的权力架构原本就与过去历朝不同。大明连宰相都没有,内阁即便是首辅也没有“开府”之权,朝廷一切的行政、军事、司法大权归根结底全在皇帝一人之手。在这种权力体系之下,高务实拿什么“震主”?

    在大明朝,如果光凭声望就能震主,那当年的于谦又怎么会死?要知道,高务实眼下即便立下灭元之功,但这功劳即便再大,性质上也只是锦上添花,于少保当年那可是力挽狂澜于既倒,差不多可以算作是再造大明了呀!

    可是于谦的下场如何?英宗复位之后,一个谋反的罪名扣上去,于少保立刻被拿下,最终被判斩绝,而于谦本身也没有任何抵抗之举,甚至连辩驳都没有——他是明白人,知道事已至此,自己说什么都没有意义,不如不说。

    可笑的是,当初迎回英宗这事还是于谦力主的。原本景泰帝朱祁钰是不想将哥哥英宗迎接回来的,是在于谦的极力主张之下,朱祁钰才勉强同意了将英宗迎回。因此,张廷玉在《明史·于谦传》中还特意记载:“卒奉上皇以归,谦力也。”

    正因如此,以至于景泰八年代宗朱祁钰病重,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迎接上皇朱祁镇恢复了帝位,宣谕朝臣以后,虽然立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但后来还发生了一点小故事。

    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先诬陷于谦等人制造不轨言论,又和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策划迎接册立襄王。石亨等拿定这个说法,唆使科道官上奏。

    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坐以谋反,判处死刑。王文忍受不了这种诬陷,急于争辩,于谦笑着说,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罢了,分辩有什么用处。

    奏疏上呈后,英宗想起自己能回来也多亏了于谦力主迎接,不免有些犹豫,说:“于谦是有功劳的(谦实有功)。”徐有贞连忙进言道,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

    事关皇权,英宗也顾不得良心谴责了。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

    事实上,于谦被抓这件事本身就很有意思,因为彼时于谦手里仍实际掌握京师大部分兵权,如果他真要反抗,这政变能否成功都很难说。

    但无论如何,于谦这一死给大明朝留下某种“政治遗产”式的政治思维,即大明的文官无论看起来拥有多大的权力,在皇帝面前也不会反抗,或者没有反抗的能力。后来的皇帝们之所以越来越敢于向文官放权,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掺杂其中。

    那么,既然大明朝上上下下都不会觉得高务实能有“功高震主”的可能性,立下灭元大功之后的高务实岂不就可以算得上无懈可击了?到那个时候,高务实自身无懈可击,那他一旦打击异己,心学派靠什么抵抗?

    这就好像两个人决斗,其中一人金刚不坏,他无论是神功精绝还是乱打一气,最终死的都只能是他的对手。这还斗什么斗,不如早早认命拉倒。

    申时行愿不愿意认命拉倒或许还不好说,毕竟他这人和徐阶很像,没准能忍辱负重等待时机,但以王锡爵的性格来看,他是肯定不会认命的,一定会选择斗到底。

    以眼下这般局面,高务实离“金刚不坏”看来已经只差这场胜利了,王锡爵难道真的会傻傻等到他获胜再去反抗?肯定不会,王锡爵要行动必然会选择在高务实获得这场胜利之前就行动——他之前刚刚起复回京就用“正国本”先声夺人,足见其喜欢掌握主动。

    当初如此,如今必然也会如此。

    不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