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平倭(十六)谈判,谈判

    第279章 平倭(十六)谈判,谈判 (第2/3页)

 这样的话,朝鲜东北最大的城市咸兴就不合适了,必须继续往东北方向寻找,这样就只有一个合适地点,那就是清津——说起来,后世北朝鲜的清津制钢所倒也的确设立在此。

    李昖对于以几处可能存在的矿山、煤田(许多并未被朝鲜自己发现)来交换大量粮食援助是很满意的,同时他还有一个内心深处的想法不敢明言:他敢在一定程度上得罪宋应昌,却丝毫不敢得罪高务实。

    于是谈判……好吧,也没什么谈判,李昖在和伊斗寿、柳成龙等几位重臣简单会商之后就批准了这个项目,并且由于这一项目本质是交换,因此还答应了一个附带条件,即矿山、煤田均不需要向朝鲜缴纳税收,而如果京华真的在清津建立铁厂,也只需要承担不超过百分之三的税率。

    这个税是伊斗寿和柳成龙坚持要收的,但最终的税率比他们开头坚持的三成降低了十倍。原因是大明的商税很低,除了高务实认定的奢侈品类之外,大量基础产品税率都不超过百分之三,而京华商社坚持认为朝鲜对大明商业征税不能超过宗主国自身的税率。

    这件事谈妥之后,南疆的运粮船立刻启航,这事暂且不必细说。却说到了十月,日本使者小西如安、宗义智随同沈惟敬入京,由内阁会同礼部、兵部接见,由沈惟敬担任译官,另有通日语的会同馆通事从旁监督。

    阁部落座,申时行抬手示意可读降表。小西如安与宗义智敬拜过后跪上降表,由沈惟敬诵读后,内阁及礼、兵二部官员皆无言回应,各自饮茶,四下寂静,气氛肃然,只听得品茶入口之声及屋外几次飞鸟啼鸣。

    沈惟敬不知何意,不敢作声,宗义智及小西如安亦感心神不宁。良久之后,礼部尚书于慎行率先问道:“依表中所言,尔日本原为来求册封朝贡,即便朝鲜阻挠,海路入明有何不可?”

    小西如安答:“海路凶险,浪急多变,我国船只不宜远航,难保周全,所以经对马岛至朝鲜由陆路最为方便。”

    于慎行轻哼一声,道:“一派胡言,若倭船不能远航,倭寇如何袭扰我东南沿海多年?”

    宗义智答:“部堂明鉴,首先那些是日本浪人海盗,与本国意愿毫无关系,本国每年清剿,海盗漂洋过海至大明早已过半葬身鱼腹,幸存者再聚拢海外流民靠掠夺为生,只因其来自日本才有此误会。”

    申时行试探问道:“经对马岛至朝鲜航运方便,照此说应当军粮充足,何必退军?莫不是朝鲜水军常阻断水路?”

    宗义智答:“并非如此,恕我直言,朝鲜水军难以妨碍水路运输。但从釜山至汉阳路途多有阻塞,输送不便,还有朝鲜义军四处活动,损失众多,以致各军有军粮不足,难以支撑。”

    申时行见宗义智上套,便立即追问:“如此说只要军粮充足,便可再无顾虑,所以才假借请降混淆视听,占据下朝鲜三道并趁与大明商谈期间,扫灭隐患,养精蓄锐再攻我不备?从实说来可饶你性命。”

    小西如安急忙解释:“阁部容禀,这实在是误会,军粮不足只是有此实情而已,兵发朝鲜原本就是为报复朝鲜阻挠求贡一事,我国主君太阁殿下无时不念能与大明相商,只要能求得册封及朝贡,我国自当立刻退兵。”

    吴兑厉声责问:“即便不得封贡也自当退兵,朝鲜为大明藩属,与大明世代宗藩,汝犯我藩国与欺我何异?狼子野心又来跪求封贡,实在令人费解。”

    王家屏再问道:“自唐宋之后,倭国已三百多年再未来朝。我也听闻倭国自弘治年间便已陷入全国内乱,藩镇割据,彼此征伐,至十年前方才结束乱世,正值兵强马壮之时。倭酋丰臣平秀吉也是以下克上,幽禁倭王,野心勃勃之人。如此人物,甘心向大明乞求封贡么?”

    宗义智答:“大明与朝鲜情同父子,我等也追悔莫及,只是一时气愤才出兵泄愤。日本天皇陛下绝非幽禁,只是日本自有国情,天皇陛下受万民供奉,而国政断于太阁。太阁殿下是诚心恳求封贡,万望大明皇帝准请。”

    申时行仍难释疑,再次追问:“你方才说倭国主君无时不念与大明相商,为何祖承训初到平壤时不念?宋应昌、李如松来时不念?反倒是连番大战,直至困守汉阳才想起此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